新加坡建築師陳家毅在宏大的都市規劃裏體會出小人物的創造力,讚嘆東京新宿、香港旺角、新加坡芽籠如切、台北林森北路,街頭攤販中呈現出獨特美感。 

每一座城市,總會擁有一種磁場,吸引著同道中人走在一起,構建自己的天地。

目前世界聚焦的北京,大家都在談論它的奧運建築群,從「鳥巢」到「水立方」,但在鬧哄哄的時候,一名新加坡建築師卻遠遠的觀察,無論外界是讚或是貶,他仍是以一貫的鑑賞態度說,這將會變成北京的一部分,就好像曾經舉辦奧運的城市,如慕尼黑、蒙特利爾、巴塞羅那、甚至悉尼、首爾等,奧運建築群自此與城市分不開,並成為該城市文化的主要元素。

這位來自新加坡的知名建築師陳家毅,香港人或許不認識他,不過,如果有到訪過「葉壹堂」(Page One)這間能與台北誠品一較高下的書店,便一定對該店的設計者有所讚嘆。

「葉壹堂」便是陳家毅的設計作品,該店老板是他弟弟。原來,陳家毅也是香港常客,不僅是香港,他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大城市,近年更集中於中國內地參與建築創作。

陳家毅對中國城市自有一定的看法。「香港快,北京狠!」他一語道破這兩個城市的特質,同時也是亞洲城市的普遍發展行為。

他繼續說:「我不是反對要有新建設,但最好是一層一層加上去,例如倫敦,即使它已成為最現代化的城市,我們仍可看見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倫敦模樣。在歐洲,我們可以體會到歷史與地理之間的辯證關係,從中所繪畫出來的藍圖,這當然是城市建築的大學問,有不少人以為這是屬於專業人士的範圍,可是,這與老百姓都是非常息息相關。決策者很容易居高臨下,看不到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情趣,其實就是這些累積出一種地方味道、文化氣質。

談到這裏,陳家毅可以滔滔不絕,因為他的觀察與體會的確很豐富,只要打開他的近作《城市磁場》,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都是不同城市隙縫中美麗的奇花異草。他自小對文學、電影與其他藝術的愛好,令他在建築專業上添上濃厚的人文色彩,他總能夠在宏大的都市規劃裏體會出小人物的創造力。

他這樣寫道:「幸好民間紛紛不甘『擺布』,悄悄匯成自己開發的區域,像東京代官山、台北永康街、曼谷五十五巷宵夜街市,一反過分理性的『城市規劃』,自行開闢出小天地築起磁場,吸引更多的同好與同道中人。」

具亞洲城市特色的街頭攤販,代表著當地的一種生命力,「並有它們自己的個性,反映了亞洲社會各行各業有默契地彼此包容,更帶獨特的美感」。從東京的新宿、香港的旺角、新加坡的芽籠如切、到台北的林森北路,經濟的活水滋長出艷麗奪目的珊瑚,即使曼谷街頭在那簡陋的小攤旁所撐開的大太陽傘,也屬於一種尋常百姓家的城市美學。

陳家毅能在熙攘、甜膩、庸俗的民情裏,細味並寫出這種人間式的「愉悅瑣碎的、快樂的囉唆」。

只可惜,香港步伐急速,錯過多少良辰美景,陳家毅不無感嘆說:「亞洲不少城市會在發展過程中總把群體記憶連根拔起,而群體記憶對於年輕人而言,可能不是怎樣的一回事,他們手裏有什麼,都可以很快發展出他們自己的群體記憶來。但對於城市規劃決策者,商業與政治之間總應有個平衡吧!」

可能陳家毅自覺是一位客人,他對香港的批評總是點到即止,並且還帶些兒客氣式的讚美。他說:「香港建築有高有低,新舊交替,當中強烈代表著香港這座城市的風格,我特別留意到香港的行人天橋與地下隧道,把很多有趣的地方連結在一起,縱橫交錯,構成一道與別不同的風景。要知道,面對同一景緻,在橋上看,與在地面上看,都是很不一樣的,在這方面香港其實有很多可以玩味的空間,只是懂不懂利用吧了。」即使我們的話題轉向大家都認為在城市發展上最無情的北京,陳家毅也一樣看到「進步」的一面。

他表示北京無疑有「狠」的一面,但也有大膽創新的一面,就以這次為奧運而搭蓋的「鳥巢」和「水立方」為例,有不少批評指這些是借來的建築,中國雖然最終獲得奧運主辦權,卻仍未能擁有出自中國人設計的奧運建築作品,這未嘗不是一件憾事。

陳家毅卻不同意上述說法。他以理解的口吻指出:「建築這門學問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學會的,要知道,中國文革結束至今才不過三十年,一切從頭做起,我們怎能期望中國一下子便可以培養出建築人才?」

他繼續說:「就好像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的中央電視台大樓,雖然也是出於外國人之手,但它無疑是偉大的建築,偉大的建築都是屬於世界的,而且還能成為一個典範,我們不必要拘泥於這是否中國人的心血成品,或者我們應該從另一方面來看,至少中國已能包容這種具有突破性的現代建築,當中反映了中國開始懂得什麼叫做好的建築。」

陳家毅還建議筆者下次到北京時,一定要好好欣賞這座中央電視台大樓。他說:「如果你開車環繞一圈,你會驚嘆不同的角度都會顯示不同的景色,就好像一種匠心獨運的雕塑。」

陳家毅對上述破格的建築有高度評價,其設計者一再向人類的想像力挑戰,而幕後工程師團隊「奧雅納」(Ore Arup)更功不可沒,原來由他們處理過的建築多不勝數,這包括澳洲的雪梨(悉尼)歌劇院、巴黎的龐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n)、倫敦的千禧橋,以至香港的匯豐銀行和赤角機場。

當代享負盛名的建築設計師和工程師能夠匯聚於中國,對此陳家毅表示,這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美事啊!他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這就是他有份參與的長城腳下的公社,一隊有趣的開發商還包括SOHO中國的張欣和潘石屹,他們邀請了十二位亞洲建築師,每個人在長城邊沿設計一座別墅,這組別墅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奪得銀獅獎。

當然,每一座城市的發展都有它困惑的時候,高度的商業化可以吸引到很多遊客,看起來可以很繁華昌盛,這正如陳家毅經常探訪的威尼斯,但他表示,商業化所造就的成功同時也會製造失敗,中國名城蘇州便是一例。現在,他所參加的一個杭州建設項目,便會極力避免重蹈蘇州的覆轍,他有信心地告訴筆者,這是一個可體現杭州氣質的項目。

至於新加坡,香港人只想到它是經濟對手,怎知它於近年致力「保育」,可能已把香港比下去了。在陳家毅眼中,新加坡的「保育」行動乃是汲取了自己過去和其他城市的教訓,加上新加坡慢慢出現一批留學海外回歸的年輕城市規劃者及建築師,他們擁有與以前老一輩不同的城市學角度,對政府政策影響深遠。

香港人會笑新加坡「死板」的城市面貌,但近年獅城來了個大翻新。陳家毅自豪地向筆者娓娓道來:「新加坡政府決心把市中心轉變成為文化藝術中心,並加強藝術教育;當認定是重要的舊建築都會保留下來,然後在附近才添加可以添加的東西。」

陳家毅指原本是天價的市中心土地,新加坡政府卻不惜用來興建博物館和美術館,舒適的美術館也是當地的特色之一,讓人感受到政府對創造文化知識氛圍的誠意。

亞洲城市要打破自我摧毀的宿命,不再羨慕如杜拜用金錢堆砌出來的海市蜃樓。我們遙望倫敦古城市,智慧下棋步,或是細味紐約那種從歷史逐步走來的豐富文化空間,又或聽到伊斯坦堡石子街上咯咯踱步的聲音,我們猛然醒覺,時間與人、歷史與地理之間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磨合,這樣才會令一座城市自然地釋放它的迷人磁場呢!■



延伸閱讀:《城市磁場》,積木文化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59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