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主日學天主教教義所勾勒出豐富有趣的世界觀,使作者范毅舜就此埋下宗教信仰的種籽,而寫出《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樣一本介紹神職人員的書,其實也早在作者心中醞釀了20年之久。但礙於出版這樣一本書對讀者意義的疑慮,使他遲遲沒有動筆,直到2007年春天,神父好友雷‧保德罹癌逝世,他為了遣懷而寫了篇紀念文章傳送給幾位好友,沒想到朋友們對文章的反應超乎想像,不約而同要求他發表,好與更多人分享。

於是在這些好友的鼓勵下,他開始認真著手進行這些故事,原先以描述台灣外籍修道人的生平事蹟為架構,但寫著寫著,卻延伸成了他與這些修道人的互動,進而成長的經歷素描。所以書中分成兩卷:卷一<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陳述台東凋零殆盡卻無世代交替的修道人,他們走過的足跡及帶給台東居民豐滿無私的愛;卷二<翼下之風>則記寫他靈修過程中跌跌撞撞的自我對話,及與每位外籍神父之間深刻情誼的故事。

年代,有一群白冷教會的年輕修道人為信仰獻身,遠從富裕的瑞士橫跨半個地球,抵達貧瘠的台灣東部,在壯闊的海岸線上建立了美麗的教堂、醫院、學校及智障中心。而作者與白冷會的結識則在九年代初,緣自在此擔任總務的歐思定修士,藉由歐修士的分享,作者逐漸勾勒出白冷會早期在台東傳教的輪廓,那些過往雲煙經歐修士平淡言詞傳遞,化為令人再三回味的傳奇經典,讓人有機會領略到這些修道人看似卑微卻不平凡的一生。

除了真誠與異鄉人分享信仰的可貴,他們悲天憫人的胸襟更是令人感佩,在那個普遍窮困的六、七○年代裡,白冷會神父幫助過不少繳不起學費而失學的孩子,有位修道人回憶道:「小時候家貧繳不起學費,只好失學在家放牛割草,有一天錫質平神父騎著大摩托車在我面前停下,問我為什麼不去上學,待了解緣由後,錫神父對我說:『只要你想上學,其他的事,我來想辦法。』」今日經濟面貌與昔日有天壤之別,但白冷會在東部究竟幫助過多少失學的孩子,沒有人做過確切的統計,但他們的慈愛卻一直留存在當地人的心中。

經過半個世紀,這些修道人在黃金歲月燃燒後,有許多人長眠於台東,永無回歸故里,以他們僅有的肉身和有限的生命歲月為信仰做出了最深情的答覆。而今,白冷教會只剩寥寥可數的幾位老人家,依然在這兒繼續做他們該做、能做的事。「再深刻的過往都會變成歷史,歷史又變成令人賦誦的傳奇,傳奇最後被歲月淘洗成一種傳說,逐漸被人遣忘。」然而作者透過深情文字和拍攝照片記錄這些人生軌跡,就如同書封那雙歷經風霜卻又飽含溫暖的神父的手,不需要透過言語,就教人既悸動又感傷,打從心底敬愛他們從不求己益的獻身精神。

本文轉載自金石堂出版情報 http://www.kingstone.com.tw/publish/PublishInfo.asp?Pub_Date=2008/09/08&Kind=2&ID=58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