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昨日城市的現代啟示

中國時報    09/開卷有書香 2010/05/16  / 【陳玉苹(台大人類所博士班研究生】

  ■向世界聚落學習 王昀著,積木文化公司,360元;建築

  在建築形式走向後現代與解構的風潮後,建築的發展逐漸脫離人的基本需求,成為一種競逐風格的遊戲。中國知名的建築師王昀對此提出了質疑:建築究竟是一種「風格」遊戲?還是一種「生活」容器?建築跟建築師的關係又是什麼?   《向世界聚落學習》是王昀花了10年時間走訪世界各地,研究觀察人類自然形成的共同聚積集合體,其中蘊含的「無意識」創作本能,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建築的基本意義:居住在現代鋼筋叢林中的我們,是被建築的設計制約出當今的使用行為?還是仍然保有改變環境讓自己舒適的本能?

  本書首章「聚落研究的內涵」,作者以其學養見解,批評正統建築史只關心「英雄建築」,如帕德嫩神廟的形式,並作為時代建築的代表;即使有人研究民居,也只以形式風格為焦點,或根據地域性而「類型化」某些建築的風格,例如陝西特有的窯洞;不但忽略了一般民眾的實際需求,也壓制了建築設計師的思考。

  作者透過世界各地的聚落研究,一一推翻正統建築史的論點。作者認為,聚落是人類自發的共同聚居集合體,沒有受到政治力的強制改造,可以體現人的本能表現和需求;另外因為封閉性,聚落有其整體一致的穩定性,相對於都市的複雜與流動,聚落較能看出居民腦中的共同風景。聚落,正是一個完美的「昨日的城市」,用以對照校正當代的建築發展。

  此外,作者也把建築當作是理解人與文化、自然的關係的媒介,藉由建築去體察該聚落的人、文化以及他們與自然的關係。在世界各地的聚落中,都可以看到人與建築之間很原初的關係。例如在摩洛哥的聚落,所有的牆寬都是45公分,深入調查後發現,當地居民蓋房子時,是按照人身上的相關部位來設定建築的各部位,如牆寬是手肘臂長,窗框的寬度是4個手指寬等。雖然早期的建築過程中沒有精密的尺規測量,但是將人體的比例使用到建築上,他們所創造的空間很自然地產生了和諧性。

  第二章「聚落中的現代性表徵」,作者從傳統聚落中發現一些具有現代意義的特徵。他列舉了迷路、樓梯、廣場、幾何學、塔等幾個項目,進行不同聚落的比較,一方面凸顯文化觀念的差異如何型塑不同的想像風景,另一方面也分析這些設計帶給人類何種感受,或許可以應用在當代建築設計中。

  以迷路為例,希臘的米克諾斯島的迷路設計是用來抵禦外侮,而四川桃坪村的迷路設計,是為了隱藏水道避免人下毒,因而把水道建在屋內,造成屋外的道路像是走在地下室迷宮一般。這些不同聚落的迷路設計,作者認為其實是激起了一種人類共同的心理:挑戰性。作者來回穿梭在繁複的世界聚落中,敘述其差異性、及其所引起的共同心理感受,彷彿帶領讀者在世界各地風土民情不同的聚落中,細細走訪體會光影、高低差、顏色、空間、擺設…等等。

  本書令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以人的身體感官為出發,強調人的感官(sensory)跟建築的關係;也鼓勵建築師親身去這些聚落體驗跟觀察,藉由經驗將感受具體化(embodiment),以得到「直觀」,形成內在的「心像風景」。他的這種觀點和方法,也是當代心理人類學用來重新檢視以往以邏輯性來解釋社會關係的重要方式。是的,計算著社會關係與親疏遠近,其實並不如關係中的內涵,如友善、敵對、競爭等,更能說明人際之間的實際互動。那麼,人的感受之於建築設計的重要性,不也是如此?



延伸閱讀

中國最受矚目建築師王昀《向世界聚落學習》
http://cubepress.pixnet.net/blog/post/30774333

《向世界聚落學習》
向世界聚落學習-封面240.jpg
平裝.全彩.224頁.17×23cm.定價360元.2010.04.20 全省書店上市

人不是為了某種抽象思考或發展風格才蓋建築,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的生存之道,這些生存之道的體現就是聚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