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中融入哲學要素
推測設計往往被視為近年剛萌芽的設計潮流之一,但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存在「Speculative Fiction」(思索幻想)這樣的名詞。據說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1947年,第一個使用的人是科幻小說家羅伯特.A.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這裡所提到的「speculative」(思辨、推測)指的是什麼呢?接下來想要介紹其思考的實踐具有什麼樣的功能與可能性。

如果在維基百科上搜尋「Speculative Fiction」,會看到上面寫著「從各個方面推測、追求與現實世界相異的世界,並描述這種世界的小說等作品」。推想小說為了與過去大眾娛樂導向的科幻作品做出差異,在未來性、科學性的要素中,融入了社會狀況與哲學的元素。相關類別有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文學。當時的作家,從只專注於娛樂性的科幻作品,轉移到在更豐富的領域中摸索的推想小說,而我覺得這樣的過程,就與設計界衍生出推測設計相似。

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自從媒體藝術的表現從2007年左右開始巨大化之後,網美照成為主流,主題樂園化的傾向愈來愈明顯,時代的方向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轉移,科技與藝術的融合的形式成為大家都喜歡的最大共識,而這種形式的複製充斥於各處。在想像力與批判性思考敗給資本主義機制的狀況下,我沒有加入為數眾多的企業製作人的行列,而是為了尋求唯有自己才能想像的事物,敲響了RCA的大門。


英語圈科幻迷雲集的入口網站「Best Science Fiction Book」推想小說人氣排行榜中,第一名是#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的《#1984》(Nineteen Eighty-Four, 1949),其次是法蘭克.赫伯特(Franklin PatrickHerbert)的《沙丘魔堡》(Dune, 1964),接著是娥蘇拉.勒瑰恩的《#黑暗的左手》。正如各位所知,《#1984》這部作品描寫的,是遭到極權主義國家統治的近未來監視社會來臨時的恐懼。初版時間在1949年出版,但川普選上美國總統後銷售量急遽增加。另一部因川普效應而被重新評價的作品是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使女的故事》(1985),這部作品也被改編成電視劇,並且獲得艾美獎。

這部作品描述在監視、管理社會下,女性只被當成生孩子的工具。最近可以在評價裡看到大家討論著這個故事正是目前現實中發生的狀況,實際上仍有許多地方將女性當成生育孩子的奴隸管理,而這樣的狀況也有擴大的疑慮。川普總統也曾在訪問中表示「(墮胎的女性)應該遭受懲罰」,而到處也都能看到他歧視女性的言論以及限制女性權利的態度。最近由於這部小說被拍成電視劇播出,因此在關於女權的抗議活動中,也能看到戴著白色頭巾、身穿紅色斗篷,扮演成劇中角色的女性參加。

 

科幻是一種物件開發
  「以科技為中心」也是推測設計的特徵之一。電腦在過去逐漸向下普及到一般民眾,不再是科學家或工程師的專屬工具,如果目前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夠駕馭的科學技術,譬如奈米科技或生物科技,就像電腦一樣普及到一般人,會對生活或價值觀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又如果藝術家或設計師開始使用這些工具呢?推測設計就將視野拓展到這類文化與藝術的改革,產生疑問、帶來思考。


美國科幻小說家布魯斯.史特林(Bruce Sterling)在2005年定義了「Design fiction」這個詞彙。他在1980年代席捲科幻界的「Cyberpunk」(賽博龐克)運動中扮演核心角色,與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齊名。
「Design  fiction 指的是透過『敘事物件』(diegetic prototype)來讓人們放下對改變的質疑,這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最佳定義。『敘事性』(diegetic)是這之中的關鍵。Design fiction是指利用敘事物件,讓人們專注在可能的設計物和服務上(例如試圖理解他們的使用方式,甚至是漬其中,進而相信這樣的改變是真實的和可行的),而非讓人們專注在一個全新的世界觀、政治傾向或是地緣政治的策略。Design fiction並非是一種虛構,而是一種設計;傳達的是世界,而非故事。」

有一種說法主張,最古老的VR是腦內想像的故事,而透過小說創造出某種情境的體驗或情緒,或許也可說是一種VR的原型吧?布萊恩.大衛.詹森(Brian David Johnson)的《Science Fiction Prototyping: Designing the Future with Science Fiction》中,就彙整了利用科幻故事的形式進行商品開發的手法,譬如根據技術論文想像這項技術的使用方法,並且以科幻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

 

A/B的下一步
  面對政治與資本主義的力道逐漸傷害人權的現實,採取社運式手法的作品,或者深入、強烈觸及現實問題的作品逐漸獲得好評。另一方面,我認為也必須持續想像「另類選擇現在或未來」(Alternative Vision)。
  Dunne & Raby的著作《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中,提到〈A/B〉宣言。如果要簡單解釋,這個宣言是過去的設計與他們提倡的全新態度的比較清單。舉例來說,〈A〉列出的詞彙有「肯定的、解決問題、提供答案、創新、消費者、促進購物⋯⋯」等;相對的,〈B〉列出的則有「批判的、發現問題、提出疑問、討論、刺激、公民、促進思考⋯⋯」等。而Dunne & Raby希望讀者能夠根據這個原則,自己思考〈C〉或〈D〉的象限。

  後來有好幾個人分別提出各自對〈C〉的想法。譬如多摩美術大學的久保田晃弘老師表示,如果〈A〉的目標是「消費者」,而代表推測設計態度的〈B〉是「公民」,那麼對應到他所想的〈C〉就是「異類」(alien)。這個異類可能是外星人,也可能是無法理解彼此的他者。我在裡面感受到超越消費者與公民的概念,甚至企圖從超越人類的更宏觀視角思考設計的態度。你或許可以在重新俯瞰自己的想法或團隊的計畫時填寫這張表。對照自己的目標在〈A/B〉的哪個位置,說不定就能在裡面加入新的觀點。由此再進一步思考自己的〈C〉吧!


 

本文摘自:《20XX年革命家設計課──夢想、推測、思辨,藝術家打造未來社會的實踐之路》

2020.12.24  推薦上市
Podcast馬上聽

20XX立體書封(小).jpg

長谷川愛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就學期間,參加了知名設計雙人團體Dunne & Raby的工作坊,徹底打開了視野。畢業後,長谷川愛於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員,後又於東京大學執掌教職,此書是以她獨樹一格的授課內容為基礎而編撰。書中結合了作者自身學習分享、國際著名案例分析,以及來自印尼、臺灣、中國及日本的精彩專文和訪談,附上紮實的課程學習單,以及幫助將想像化為現實的工具組:「革命家卡片」

長谷川愛將「革命」精神帶入藝術、設計領域,師法對藝術下戰帖的杜象、從零創造文化價值的茶聖千利休、重新定義時尚的香奈兒等,一路來到COVID-19疫情籠罩的晦暗此刻,娓娓道出百年來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們如何透過對當下的執疑,想像出不一樣的未來──同性伴侶能否生下帶有兩人基因的孩子?人類可不可以選擇和動物繁衍下一代、共組家庭?大數據演算法之下,不斷加深的偏見是否能夠被突破?行動藝術家怎麼向大眾揭示真相、激發思辨?

循著批判者的腳步,結合源自英國的「Speculative design」(推測/思辨設計)練習,以及科幻作品中對未來的想像;作者將獨創的「20XX革命家設計課」獻給現代的設計師、藝術家們,讓善於質疑、推翻、突破的革命靈魂悄悄甦醒,徹底翻轉創作時的思考角度,看見新世界與新觀點的契機,用不同於以往的眼光構思作品。


【隨書附有 : 20XX年革命家發想工具-革命家卡片】便於撕下運用 隨身攜帶發想

9789864592531_革命家卡片1.jpg

9789864592531_革命家卡片2.jpg

9789864592531_革命家卡片3.jpg

【作者簡介】
長谷川愛/
藝術家、設計師。透過「Bio art」(生物藝術)、「Speculative design」(推測設計/思辨設計)、「Design fiction」(設計幻想/設幻設計)等手法,以科技與人類的議題為主題發表作品。從日本情報科學藝術大學院大學畢業後,前往英國留學,在2012年取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文學碩士學位(MA)。2014~201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擔任研究員,取得理學碩士學位(MS)。2017開始在東京大學擔任特聘研究員。作品《 (im)possible baby》(〔不〕可能的孩子)在第十九屆日本文化廳媒體藝祭藝術部門獲頒優秀獎。作品曾在森美術館、林茲電子藝術節等日本國內外許多單位展出。

【買書去】
博客來/https://reurl.cc/d5YMXg
金石堂/https://reurl.cc/R1NZzG
誠品網路/https://reurl.cc/EzA9oa
讀書花園/https://reurl.cc/v1MZ71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x0Rrl5
紀伊國屋/https://reurl.cc/Gr13eA
灰熊愛讀書/https://reurl.cc/A85NyE
Momo 書店/https://reurl.cc/Gr13eD
PChome24小時書店/ https://reurl.cc/R6r4yr

 

【電子書同步開賣】

電子書同步發售.jpg

Podcast馬上聽
更多美好生活提案,都在積木生活實驗室#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pmm2xb
Spotify👉🏻https://reurl.cc/2bbeon
KKBOX👉🏻https://reurl.cc/o996eD
#積木生活實驗室Podcast線上聽
 

arrow
arrow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