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肉不是肉?
理解,才能避免無知引起的害怕
──《肉食星球》讀後分享/撰文.余采珊

翻開本書之前,原以為是一本科普著作,預期自己將被各種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的專有名詞弄得昏頭;不想,以上的想像只猜中整本書的十分之一。

  或許可以說,這是一本以培養肉為觀察目標的民族誌。

  作者是一位人類學、歷史學者,但此書涵蓋內容遠超過這兩領域——除了一般人不難聯想到的生命科學,甚至討論到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範疇中的議題,其討論範圍之廣、涉及學科之多,都令人讀書時,讚嘆作者的博學之餘,不免時刻懷疑自己此刻讀的頁面是否仍是同一本書。

  書的開始是2013年一場培養肉漢堡的發表會。由此開始,作者追蹤、觀察、研究「培養肉」這種「未來食物」的發展,他不做任何預測或褒貶評判,只是單純寫下他這項新興生物科技產物的發展進程與「演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改變社會上對這項「新鮮」科技物的期待和意見。全書內容主要嘗試討論培養肉在各項學科領域下不同的定位,以多種角度切入議題,鏡頭或近或遠——或只是聚焦生物技術、當時最新發展,或綜觀歷史長河、追溯肉食經驗。

  在第二章〈肉〉中,作者由「肉」一詞的字源、意義的演變和同語言中描述某種動物身上的肉的方式來探討「肉」一詞的定義,討論培養肉是否在其定義範圍,或者是擴充了它的定義域;2013年那場發表會上,第一個公開亮相、以「培養」方式製成的「肉」製品是漢堡肉,而非原肉排或其他形式,也有其有意或無意間造就的象徵意涵;由狩獵行為,討論「肉」如何影響人類在社會結構、自然生態中的角色,討論人類食肉,究竟是不是天性?「食肉」對人類而言的意義究竟何在?是單純渴望其營養價值?或此舉能賦予人類在社會、生態、歷史中的特殊地位?……這些問題與討論都與「培養肉」或其他未來食品的需求、被發明的原因、存在的意義等環環相扣,它們滿足的究竟是人類的哪一種欲望?「肉」究竟是什麼樣子?應該是什麼樣子?又或者說,它有所謂「應該」的樣子嗎?

  書中討論的主題之多,絕對超乎想像。書的內容就像一張巨大的心智圖,中心主題是培養肉,你能想到的所有子項目——生物技術、面臨的障礙或困難、市場、歷史定位、動物福利、烹飪原則與飲食文化等等——作者都一一描繪、討論了。除此之外,更有許多你絕對想不到的——歷史與文化、神話與文明、培養肉與猶太的潔食教規、看待動物的道德哲學、以鯨魚的利用作為天然資源與未來創新科技互動的先例……甚至論及人類凸出於眾非人類的意義、培養或食用人類細胞的可能性等等——圍繞著培養肉,一場場現在、過去、未來,科技與社會的對談在各章節中演示、實現。

  如同書的終章、作者所意識到的一般,培養肉運動並不是在對未來普遍樂觀的時期發起的,而是出現在一個擔憂與悲觀的環境中。人類文明科技高速演進,自然環境的走向同樣高速,卻與我們背道而馳,迅速地奔向殘破與毀滅。人類與自然間的互動逐漸惡化,食物分配、食品安全等食物相關的問題更是全世界都無法再輕易忽視的問題。我們大可以將培養肉運動、這本書的內容都視作科幻小說來讀,但必須謹記的是,過去那些看似不可思議、天馬行空的幻想,有許多在今日也成為了現實。而培養肉,也許能成為減緩與我們發展方向全然相反的自然趨勢的利器,讓未來的一切重新有了可能。

  繁多卻不雜且質精的論題在書中一一被展開,面對未知的生物技術,身為普通人,我們固然無法在生物技術層面有所貢獻,但除了隨波逐流、盲目地人云亦云,或只當一個吃瓜群眾,或許應該多努力一分,去了解將至的未來。當這項新的技術、科技物,正式廣為世界接受時,才能為失控的未來踩下煞車。要想加快此進程、更及時的力挽狂瀾,身為芸芸眾生的我們,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便是時刻了解當今趨勢的更新——理解,才能避免無知引起的害怕;心無恐懼,也才能真正接受、擁抱新事物。

 

 關於本書《肉食星球》

★★★★★★亞馬遜五星推薦★★★★★

一項創新、引人入勝的研究,以充滿幽默譏諷的第一人稱敘事,
從培養皿到整個地球,嘗試勾勒人類的未來樣貌。

《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

2021.01.02 推薦上市 


肉食星球_立體書封(小).jpg


2013年,一位荷蘭科學家發表了世上第一個實驗室出品漢堡。自此以後,用精心培養的組織製 作肉品的想法,就像野火一樣透過媒體擴散開來。同時,培養肉研究人員也開始與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競爭,努力想要製造出具有永續性的蛋白質。
《肉食星球》探討如何在實驗室裡生成肉類的議題,並由此出發,提問設想食品在人類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本書作者既非支持者亦非批評者,而是投入五年時間研究,揭露有關實驗室培養肉的爭論如何超越了食品領域,肉類問題不僅僅是生產問題,在本質上是社會與政治 的問題,要我們去審視何謂正義,以及在一個共同且有限世界裡的理想生活模式。閱讀本書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動物的看法,其與農田、使用、水的關係,並思考人 口問題,以及我們脆弱的生態系統維持生命的能力。作者認為即使培養肉「不成功」,仍能像科幻小說般成為一面重要的鏡子,讓與肉類有關的當代功能障礙現形。

人類正處在一個奇怪的時代,2003年,當加拿大暢銷小說家Margaret Atwood寫出《末世男女》揭露一個普遍食用培養肉的未來時,荷蘭的實驗室已經製造出史上第一塊培養肉漢堡排。現實趕上科幻幻想的速度如此迅速,不禁令 我們吃驚。人類對於未來的想像已經從「虛擬空間」(Cyberspace)變成「肉感現實」(Meatspace)。

一項關於人類的基本事實是,人類的食物來源之一是來自死去的動物肉體,而這遠從我們還沒演化為智人(Homo sapiens)時就是如此。現在這件事可能很快會改變,科技的進展已經將人類從狩獵帶向農業,也正在將人類從農業帶向實驗室。這項轉變可是一件嚴肅的大 事,但有點好笑的又是,這項轉變竟是從最一種最知名的、現代的美國食物──漢堡開始的。

這項轉變的影響將遠遠超過食物議題本身,試想看看,如果我們可以用人工培養組織來生產肉類,就不再需要殺害活生生的動物了!
一種從沒有過父母的肉,一種從 不會死去的肉(至少不會導致一整隻動物死去),一種從未真正「活過」的肉。
這不僅將徹底改變我們思考和對待動物的方式,也將改變我們對農業、水的使用、汙 染以及脆弱的生態系統的看法,它將改變整個動物養殖業以及我們利用環境的方式。

本書作者花費了五年的時間研究培養肉這個現象,在本書中,他既不擁戴支持,也不嚴厲批評,而是以一種中立客觀的角度,引領我們看到培養肉的爭議事實上遠超越了食物議題本身,甚至也與食慾、成長以及資本主義有關。

當本書作者在2018年結束研究時,已經有許多事情改變了,當初示範史上第一塊培養肉的荷蘭科學家Mark Post成立了Mosa Meats公司,致力於培養肉的研究和普及;一家原本製造素食蛋黃醬的公司Hampton Creek,有一天則突然宣布他們正努力研究培養肉,並且承諾他們很快會將它端上客戶們的餐桌;由一位心臟病學家創立的食品技術公司Memphis Meats,則已經公布了一些培養的雞肉條和豬肉丸。從2013年到2018年的故事顯示的,已經不再是培養肉是否可能,而是「何時」的問題,然而與此同 時,相關的研究卻宛如被封在黑盒子般未受大眾的檢視,在2013、2014甚至2015年的時候,一位學者要參觀一家研究培養肉的公司是很容易的,但在 2018年時已經變得非常困難,即使看起來食品科學家宣布了某些研究成果,但社會科學家和媒體記者卻很難去確認和檢視當中的過程。當一切無法公開透明,你 就很難判斷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而誰又可以信任。如今這個領域的發展已經像是一個大染缸,摻雜了從善待動物的善心到純粹的商業利益等各式各樣的企圖。

本書雖然以「培養肉」為話題的核心,然而更像是一本人類學的田野研究,它同時也深入歷史,如同一種民族誌研究(雖然使用這個專門研究人本身的學科名詞來描述有點怪!),
透過這面稜鏡,我們將可以深度檢視我們這個患上肉類功能失調的當代社會各個面向。


【作者簡介】
班哲明・阿爾德斯・烏爾加夫特Benjamin Aldes Wurgaft/
是一名作家與歷史學者。他曾先後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紐約新學院與衛斯理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任教。他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人類學訪問學者,以食物和其他主題為題的撰文,經常出現在《食品研究期刊》(Gastronomica)、《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與《刺蝟評論》(Hedgehog Review)等知名期刊上。推特帳號 @benwurgaft


【紙本書在這裡】
博客來/https://reurl.cc/WL6GjZ
金石堂/https://reurl.cc/r8y5NZ
誠品網路/https://reurl.cc/4mKokK
讀書花園/https://reurl.cc/j5zDbm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avO404
紀伊國屋/https://reurl.cc/R15yd6
灰熊愛讀書/https://reurl.cc/n0aLVl
momo書店/https://reurl.cc/m98DWl

【電子書同步開賣】

電子書同步發售.jpg

 

arrow
arrow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