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歸類.綜合 (3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jpg 
自由副刊2008-12-22
范毅舜著,積木文化出版

封面上所拍攝的是一雙修士的手,手的主人,是在歲月的錘鍊與注視下,默默為這塊土地付出的修道人。作者用文字為一群五○年代抵台的白冷會士畫像,述其過往,靜寫其無私之愛,掘出台灣歷史中身分奇特的一支天使隊伍。而甚為全書主軸的,更還是自幼以天主教為依歸的作者,在面對自身同性愛傾向確認的過程中,如何與信仰斷裂、掙扎,藉由親身所歷的恩典經驗,重又體會到唯有開放自己,投身信仰中,方能修護破碎的身心靈。而他亦一方面回顧過往所創作的繪畫或攝影作品,藉著自剖,帶出一路上所遇會的神父們,寫實地道出他們的局限與寬宥,人性與神性。

全書由台東、蘭嶼幾近凋零的瑞士籍修道人述起,坦白自身面對信仰的徬徨,曾擱置此一書寫計畫,又終究執筆完成,其轉折心路,盡在筆墨與留影之間。
(Olafur Arnalds)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22/today-article5.htm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年主日學天主教教義所勾勒出豐富有趣的世界觀,使作者范毅舜就此埋下宗教信仰的種籽,而寫出《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樣一本介紹神職人員的書,其實也早在作者心中醞釀了20年之久。但礙於出版這樣一本書對讀者意義的疑慮,使他遲遲沒有動筆,直到2007年春天,神父好友雷‧保德罹癌逝世,他為了遣懷而寫了篇紀念文章傳送給幾位好友,沒想到朋友們對文章的反應超乎想像,不約而同要求他發表,好與更多人分享。

於是在這些好友的鼓勵下,他開始認真著手進行這些故事,原先以描述台灣外籍修道人的生平事蹟為架構,但寫著寫著,卻延伸成了他與這些修道人的互動,進而成長的經歷素描。所以書中分成兩卷:卷一<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陳述台東凋零殆盡卻無世代交替的修道人,他們走過的足跡及帶給台東居民豐滿無私的愛;卷二<翼下之風>則記寫他靈修過程中跌跌撞撞的自我對話,及與每位外籍神父之間深刻情誼的故事。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范毅舜】
 2008.08.21 
 
他們是來自歐洲的瑞士人,因為當地人早已視他們為自己的一份子,甚至有過世的會士被當地人奉進了自家的祖墳地,要晚生好好守著有如父執輩的神父墳塋,至死不分離……

untitled.bmp  
戴著達悟族銀頭盔的紀守常神父(右),與達悟耆老相擁。
照片/白冷會提供
 
有這麼一群人,在二十世紀五年代,跨過半個地球,千里迢迢地從富裕的瑞士抵達貧瘠偏僻的台灣東部海岸山脈。他們當中有的正值壯年,有的只不過是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這群鼻子尖挺、金髮碧眼的「阿凸仔」為信仰獻身,在風光明媚的海岸線上建立了美麗的教堂、醫院、學校、啟智中心。他們並非不想念瑞士的家鄉,可是只要你有機會遇見他們,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台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而台東縱谷更是台灣最漂亮的所在。」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8.08.25
范毅舜/文


半世紀前來到這兒的瑞士人,終將化成海岸山脈的一部分,像一粒種籽般,他們在西方出生、成長,最後卻扎根於遙遠的東方大地,開花,結果。在一個無法久長的人間裡,他們為有緣與他們交會的人,開啟了一份天國的嚮往。

「尼古老,我們又少了一頭牛!」歐修士在電話那頭平靜地對我說。

在太麻里服務了近半世紀的李懷仁神父(Fr.Ricklin Paul.1936- 2008),被診斷出有攝護腺癌,匆匆返回瑞士治療,不到半年就過世了。這位沉默但記憶出奇好的「修道人」,在海岸山脈奔波了大半生,就這樣未驚擾半人,悄悄離開人間。

就像歐修士說的,不消幾年,來自瑞士的白冷會就要自東海岸消失了。全盛時期,東海岸有近五十位白冷會士在此服務,而今只剩寥寥可數的幾位老人家仍在這兒。這些碩果僅存老人在我眼裡,個個都是人間瑰寶。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p122517961392.jpg
2008-10-28  
書名:《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作者:范毅舜
出版社:積木
出版日期:2008年8月29日

讀本書時,不住想起大學時的老師- 呂德良神父,永遠掛著和煦笑容,態度可親,即便沒修過他的課,許多學生都十分喜愛這位外籍教師。 印象中沒見過他發脾氣,萬一有人遲交作業頂多搞笑地放狠話:「Your little 命 is in my hand.」 被白髮老爺爺這麼中英文恐嚇,下回上課一定馬上補足。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文/佐光紀子 譯/張秋明
------------------------------------------------------------
為了將目前的住屋翻修成更舒適的家,在請教建築專家後,得到的建議是:「請先好好檢視目前住家的機能性。」
 
想要了解現在住家的機能性,務必確認的重點有三。803030022591917.jpg

第一是「光和風」。首先要檢查採光和風的動線。

第二是「材質」。事先認識門窗、建材的材質、零件等,有助於日後翻修出耐寒暑、濕氣、對身體有益的住家。在討論預算和現狀時,材質也是提升居家舒適度的思考要項。

第三是「使用度」。不管是什麼樣的房子,總是會有常用和不常用的房間。為什麼這個房間不常用呢?該怎麼作才能提升其「使用度」?請以這樣的觀點,來檢視每個房間的舒適度。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文/佐光紀子 譯/張秋明
---------------------------------------------------------
我的手很笨拙,最不擅長動手作東西。老公固然號稱喜歡DIY,可是要請他幫忙,大概要等上一年。這樣還不如直接買大小合適、外型漂亮的成品要快得多,既方便又省事。一向如此過日子的我,很少踏入跟DIY有關的店家,也對這些一點興趣都沒有。

803030029151917.jpg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文/佐光紀子 譯/張秋明
---------------------------------------------------------
803030032071917.jpg 
翻修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就是到哪裡、找誰來做?亦即如何決定施工業者。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文/佐光紀子 譯/張秋明
-------------------------------------------------------- 
我們家有一扇長年緊閉,被當成是牆壁的門。門的前面擺著衣櫥,那是一扇我們從來沒打算要開啟的門。803030045481917.jpg  

探索風的通道時,我才發現只要打開那扇門,來自房間對面玄關窗戶的風就能通過。

問題是該如何處理衣櫥呢?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vember 2, 2008
陳慶佑

如果你發現真實的自己,
無法見容於自小依附的價值觀裡,
你該怎麼辦?

神父們 

出差往高雄去的高鐵上,
我打開范毅舜的新書《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火車飛快,我卻沉入一種神聖的靜甯裡,感動得久久不能自己。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開卷版》劉梓潔專題報導
刊登日期:96年3月3日 
在日本熱銷多年的《貓國物語》系列繪本,這個月終於要引進台灣了!這套繪本自2001年出版以來,就有許多神奇的傳說,一是,書中描繪的那個「人貓共存的國度」,無論如何也到不了;二是,它是台灣的許多圖文書編輯都想做的一套書,卻怎麼也做不成。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楊美玲  報導時間:2004-11-01 00:00
工作之餘的生活美學已成為一種新學習風尚,從各才藝教室延伸到書架上,近年來,動手DIY的生活哲學未退,反而更興盛,從食譜、繪畫、拼布、品酒等等,五花八門的生活指南隨手可得。積木文化在這領域開啟了一扇通往 藝術美學殿堂的大門,提供另一個友善的 介面,讓閱讀成為一件幸福的事。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姜捷 天主教週報副刊主任

秋涼時節,讓我流淚不止的是,讀到今年最讓我感動的一本書,那就是積木文化出版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最初知道這本書是網上轉貼來的PPS,緊接著又看到聯合報、中國時報、天主教周報等都用全版報導來大幅推薦,頂尖推薦人及重要的媒體工作者一致給予肯定和好評;等我自己開始讀之後,更是深受感動,深深著迷,幾乎是看兩三頁就要掉一次眼淚,那淚,不是難受,是感動的舒暢;靜靜地在秋夜裡讀一本好書,靜靜地流淚,靜靜地和作者心靈相通,那感覺,真是幸福!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依然佩服信仰能帶給他們如此大的力量,
我也願意承認,這些人,讓我非常感動。

文/DL

有陣子很熱衷拍照。不管去哪,總帶著相機到處拍。興致來了還會給自己訂下主題:「穿粉紅色衣服的男人」、「笑臉」、「垃圾桶」、「每天拍一張野貓」、「示威人群」……相片收在一個個的資料夾裡,標示著主題。常常,我喜歡回頭看這些相片。


常看的幾個資料夾子裡,有一個拍的是2004年的凱道抗議。那天拍照過程說來有些不該,因為老實說,許多相片是在當事者不知情的狀況下拍攝的,尤其是入夜之後,甚至非常不禮貌的使用了閃光燈。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母親,

自拿波里上船後,穿過蘇彝士運河,陸續經過北非、印度孟買、雅加達、新加坡、香港,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兼程,我與其他會士弟兄終於抵達了台灣的東部。眼前這片美景只能用「歎為觀止」來形容啊!青翠的海岸山脈與瑞士的高山差不多,但美麗的太平洋卻是家鄉所沒有的。

 

天氣很悶熱,熱得讓人受不了,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快被烤焦了,而且這裡沒有會院,我們住的地方相當簡陋,更別提伙食了,為了控制預算,我們的長上讓我們真的是吃不飽也喝不好,完全無法與在瑞士時相比擬;不過,這裡的人很窮,很多人都沒有鞋穿,相較之下,我們小小的犧牲刻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這麼一群人,在二十世紀的1950年代,跨過半個地球,千里迢迢地從富裕的瑞士抵達貧脊偏僻的臺灣東部海岸山脈。他們當中有的正值壯年,有的只不過是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這群鼻子尖挺、金髮碧眼的「阿豆仔」為信仰獻身,在風光明媚的海岸線上建立了美麗的教堂、醫院、學校、智障中心。

他們並非不想念瑞士的家鄉,可是只要你有機會遇見他們,
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臺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而臺東縱谷更是臺灣最漂亮的所在。」

【以下摘錄自《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書】


原住民神父池作基

 

 

幾乎所有看過池作基神父(Tschirky Meinrad)的人,都會好奇這位酷愛原住民打扮的老先生是誰?鏡頭下的池神父,不是與原住民歡唱,載歌載舞,就是頭裹毛巾、身著原住民禮服舉行彌撒,率真的神情與身影著實教人喜愛。

 


視自己為原住民一份子的池神父,在當年,若有漢族老師罵原住民孩子笨時,他會毫不客氣地到學校找老師理論。池神父是位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他住的地方,充滿了從海邊撿拾而來的貝殼、木頭裝飾。歐修士告訴我:「父活潑、真情流露的性格,與英年早逝的紀守常神父不相上下。」當地人們喜愛的池神父,五十多歲那年,耳朵下方長了一個無法收口的小瘡,經診斷為口腔癌,動了個小手術後,癌細胞突然像動怒般擴散開來,最後終於將熱愛生命的池神父擊倒。為了治病,老人家吃足了苦頭,整張臉挖東牆補西牆,顏面神經嚴重受損,有張池神父臉上裹著紗布的照片,消瘦得像割耳不久後的梵谷。

 


為了與疾病搏鬥,白冷會士將池神父送回瑞士醫治,期盼能出現轉機。然而自知生命所剩無多的池神父,連話都已經說不清楚了,卻在瑞士會院哭著要求長上無論如何讓他回台灣,他要死在他的故鄉──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台東。

 


「這要求如此不實際,卻沒有人能忍心拒絕他的要求。」其他會士日後回憶。

在一片反對聲浪中,池神父忍受極大的痛苦,在一位瑞士護士的陪伴下,從瑞士飛回台灣,飛機一降落,救護車直接將他送往醫院。池神父最後在台東聖母醫院期間,他的教友們,老中青三代二十四小時自動排班守候,他們不容許親如家長的神父一個人孤伶伶地躺在醫院裡。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書系:不歸類  頁數:192頁
開本:14.7cm×21cm  規格:平裝、全彩
定價:350元  出版:2008.08.26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蘭嶼之父紀守常神父  


【以下摘錄自《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書】 

紀守常神父(Fr. Giger Alfred)是白冷會早期的傳奇人物。這位長得英挺,薄唇和眼睛總散發出無限魅力的神父,活潑得不得了,他幾乎將壯年歲月全獻給了東部,尤其是位於蘭嶼島上的達悟族同胞。歐修士說,半個世紀前(一九五四年)在馬蘭天主堂服務的紀神父未經由長上的同意,一個人從高雄偷偷搭了漁船到蘭嶼。在漢人眼裡,島上居民飢荒時得以山藤裹腹的蘭嶼島,是片不折不扣的蠻荒之地。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越宗教、生死、地域、年齡
追尋真愛與真理的真實故事

《聯合副刊》主編/宇文正、知名導演/林正盛
「上善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夏瑞紅、《聯合文學》總編輯/許悔之、
《人間副刊》主編/楊澤作家/吳繼文、阮慶岳、高大鵬、鄭栗兒 感動推薦!

誠品書店 2008年9月選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 人文科普類推薦

金石堂網路書店 編輯首選、文學類選書推薦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聯合副刊》 感動報導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