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小朋友的在校成績,大多是採用「二十分法」評鑑。食物和餐廳的導覽書籍,也常使用二十分法進行評比和介紹。
過去,曾經有一本餐廳導覽說:「一九點五分是最高分了,因為完美的料理是不存在的。」 可是,之後就出現獲得二十分的餐廳。不只如此,才以為二十分已經是最優中的最優,接下來又出現了驚人的二十點五分。
閱讀過第一篇的讀者應該不難想像,這就是「加分法」思考下的結果。
「最佳作品之一。」
「今年最佳葡萄酒中的一支。」
達到「最佳」級別的作品中,各自又有不同優點,加上自己的特性和人們的偏好,沒有必要訂定獨一無二的「第一名」,所以「最佳之一」的說法是成立的。(不過「妳是最棒的女人之一」這種話在法國可是禁忌。)
我認為在語言表現上,加分法的法式思考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另一方面,扣分法「無論如何先否定再說」 的評鑑方式,也對日本社會造成許多影響。
在這樣的社會,一開始就預設有極少數的「菁英」存在。以菁英為目標,越能避免被扣分的人就越接近理想典型,大家在社會體制之中競爭淘汰。因此,才會出現人人都要補習,不去就會跟不上大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