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羅蘭、川久保玲、薇薇安‧魏斯伍德、香奈兒、古馳、亞曼尼、博柏利、蓋‧伯丁、凡賽斯、三宅一生、山本耀司、高第耶…全球知名品牌設計精神一本通!

全方位解讀流行思潮‧點線面透視時尚文化
由TERRA與ArtEZPress出版社力邀藝術史、文化評論、媒體攝影等19位掛領域重量級時尚專家共同執筆
綜觀時尚的思潮演變,驚嘆時尚背後的豐饒精采、深刻與雋永。

辜振豐    時尚美學專家導讀
詹偉雄‧安郁茜‧許舜英‧夏侯露茜‧黃薇‧杜祖業‧個人意見   專業推薦

 《時尚的力量》

時尚的力量書封圖檔.jpg     
精裝.全彩.416頁.19×26cm.定價1000元.
2010.05.05 全省門市、各大網路書店推薦中

‧第一本全方位深刻解讀流行思潮的時尚專書
‧41位全球知名服裝設計師與攝影師、300多幀正式授權照片,堪稱最完善經典流行時尚圖鑑
‧精準闡釋時尚理論精髓,並透視時尚文化的深刻意涵
‧從歷史、社會、符號系統、表演藝術,全球化面向定位時尚價值
‧一網打盡世界頂級知名時尚大師與攝影作品,快速掌握時尚關鍵字



※ 對時尚有「傑出創意貢獻」的國際設計師
愛爾柏‧艾爾巴茲(Alber Elbaz)生於1961年(摩洛哥卡薩布蘭加)

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和二十一世紀的最初幾年,有一些值得尊敬但奄奄一息的時裝公司,任命了對的人擔任對的職位,因而增添了嶄新的魅力。浪凡(Lanvin)或許就是這種現象最成功的案例。2001年,台灣的媒體女強人王效蘭以投資人的身分買下這家公司,並任命以色列設計師愛爾柏‧艾爾巴茲擔任女裝設計師。從2002年首度為浪凡推出春裝系列開始,艾爾巴茲的設計便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自從他上任以來,浪凡的成衣與配件銷售業績倍增,銷售據點的數量更是扶搖直上。2005年6月,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將艾爾巴茲封為對時尚有「傑出創意貢獻」的國際設計師。


「國際」這個字眼十分適合用來形容艾爾巴茲。他出生於卡薩布蘭加,父母都是猶太人,在以色列台拉維夫的郊區長大,從1982到1986年在以色列的申卡設計學院(Shenkar Academy)研讀時裝。艾爾巴茲在25歲的時候前往紐約,並且待了7年,後來成為傑佛瑞‧賓恩(Geoffrey Beene)的左右手;賓恩以極高的標準著稱,也厭惡所謂的「時尚與時裝業的庸俗」。艾爾巴茲表示,賓恩教導他運用不同種類布料的技巧,以及「洋裝的正面與背面之間有一個女人的身體」。1996年,艾爾巴茲擔任姬龍雪(Guy Laroche)設計總監一職,1998年則接掌聖羅蘭左岸(Rive Gauche)系列。聖羅蘭在2000年出售給古馳集團之後,艾爾巴茲也被湯姆‧福特(Tom Ford)取代。接下來,他為克里琪亞(Krizia)效力了一年。

時尚記者蘇西‧門克斯(Suzy Menkes)曾經寫道,他為浪凡所創作、亮麗而女性化的設計,特色在於「曖昧的剪裁,以少許不完美加以裝飾……寬鬆、自在的洋裝輕撫著身體」。艾爾巴茲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的創作方法:「你可以從檔案裡面找到靈感,但是也必須加點什麼東西,一點不確定性……重點在於對比:如果你設計一件甜美的粉紅色洋裝,就得加點東西,加點都會風格。或許是灰色的東西,有點醜,而且和粉紅色形成對比,卻可以達到絕佳的整體效果。」

愛爾柏‧艾爾巴茲的溫和個性備受讚揚,略像小丑的外貌則讓他和魅力四射的湯姆‧福特判若雲泥。他已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設計師,廣受女性顧客和許多設計公司青睞。然而,最近他和浪凡續了新約,並宣稱這項舉動是出於他對王效蘭女士的敬愛,因為「在沒有人願意接納他的時候,只有她慧眼識英雄」。


※ 從男裝中擷取靈感,結果開啟了女性西裝的傳奇
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生於1936年(阿爾及利亞奧倫)

法國設計師伊夫‧聖羅蘭1936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年紀輕輕就受到法國《Vogue》雜誌的注意。他在一九五○年代初期遷居巴黎,短暫地研讀過時裝設計。《Vogue》雜誌隨即刊登了他的設計草圖,該雜誌總監也介紹他給迪奧認識,迪奧便請他擔任助理。迪奧在1957年過世後,年輕的聖羅蘭成為這家時裝公司的設計總監。他為迪奧推出的首次系列作品,是舒適且充滿年輕朝氣的梯形裝系列(trapeze line),結果大獲成功。

聖羅蘭的設計風格與他的師父迥然不同。他和自己所景仰的大師夏帕瑞利(Schiaparelli)一樣,極力往時尚概念極限以外的地方探索。迪奧珍愛過往的奢華高級訂製服傳統,聖羅蘭則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街頭所發生的現象。他採納當代青年文化的元素,再融入高級訂製服當中。我們可以從他在1960年推出的黑色皮革外套和高領毛衣中看到這一點,這也是他「頹廢風」(Beat Look)的一部份,而其創作基礎則是搖滾風格。不過,他的革命性創意在迪奧並未受到賞識,後來自己也被馬克‧波罕(Marc Bohan)所取代。在伴侶皮耶‧貝爾惹(Pierre Bergé)的幫助之下,他在1962年用自己的名字推出以海軍服與工作服為靈感來源的系列作品。

1966年,聖羅蘭成立左岸(Rive Gauche)品牌,並在他的訂製服系列增加一條極具創意的成衣產品線。他喜歡從男裝中擷取靈感,結果開啟了女性西裝的傳奇。聖羅蘭率先為女性設計出一種既實穿又休閒、既特殊又時髦的服裝。雖然透明洋裝和成衣的推廣也是聖羅蘭的創舉,但是他的全球知名度要歸功於女性西裝的設計,而這對婦女解放也功不可沒。

當下依然是他最主要的靈感來源。這造就出他以普普藝術和其他藝術潮流為基礎的系列作品,還有受東方啟發以及嬉皮風等設計。他對遠方文化的著迷,也反映在受到秘魯、中國、摩洛哥與俄羅斯影響的系列作品上。舉例來說,設計於1967年的「非洲」(Africaine)系列運用了大量的亞麻、木材和青銅,還有他在1976/1977年秋/冬推出的系列作品,則是以豐富多彩的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為靈感來源。他作品的多樣風貌有時候會引發批評,但通常都是佳評如潮。

1998年,聖羅蘭延攬愛爾柏‧艾爾巴茲,但是當古馳在1999年接手該公司之後,湯姆‧福特成為設計總監。2002年一月,聖羅蘭停止在時尚界擔任設計師的工作;在他的眼中,那個世界已經太過商業化了。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隨著民主與啟蒙思潮的傳播,中產階級興起,個人主義發展成為現代文化的主流,時尚成了內在自我、靈魂與個性的反射,這樣的轉變讓時尚成為十九世紀城市生活與現代性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同時,也影響了波特萊爾、馬拉美與齊美爾等重要思想家,驅使他們認真地思索起時尚對於現代文化的衝擊,以及時尚如何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中運作展現,加上後起的班雅明與羅蘭‧巴特,共同成了今日時尚理論的先驅。

本書試圖從歷史、哲學、文化、美學、藝術、文學和全球化等層面,透視時尚炫目華麗的表象下,多元而豐富的文化意涵。從思想巨擘與時裝大師的銳利思維與原創設計風格中,引領讀者從如何穿出品味、修飾身型、服飾顏色與配件的搭配,當季最新流行服裝款式……等狹隘視界中跳脫出來,用更寬廣的眼光看待時尚的思潮演變,而驚嘆於時尚背後的豐饒精采、深刻與雋永。

書中談到的 時尚設計師與攝影師

愛爾柏‧艾爾巴茲(Alber Elbaz)
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梅森‧馬丁‧馬吉拉(Maison Martin Margiela)
川久保玲(Rei Kawakubo)
克利斯瓊‧拉克華(Christian Lacroix)
帕昆夫人(Madame Paquin)
瑪莉‧關(Mary Quant)
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
安‧迪穆拉米斯特(Ann Demeulemeester)
伯恩哈德‧威荷姆(Bernhard Willhelm)
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
尼可拉斯‧蓋斯基埃(Nicolas Ghesquière)
繆琪亞‧普拉達(Miuccia Prada)
古奇歐‧古馳(Guccio Gucci)
朵伽與迦巴納(Dolce & Gabbana)
喬治歐‧亞曼尼(Giorgio Armani)
伊內絲‧范藍斯維爾德(Inez van Lamsweerde)
蘇菲雅‧科科薩拉齊(Sophia Kokosalaki)
亞歷山大‧范斯洛柏(Alexander van Slobbe)
保羅‧波瓦雷(Paul Poiret)
維克托與羅夫(Viktor & Rolf)
約翰‧加里亞諾(John Galliano)
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
蓋‧柏丁(Guy Bourdin)
赫爾穆特‧紐頓(Helmut Newton)
湯瑪斯‧博柏利(Thomas Burberry)
湯米‧席爾菲格(Tommy Hilfiger)
迪賽(Diesel)/倫佐‧羅索(Renzo Rosso)
洛夫‧羅倫(Ralph Lauren)
吉安尼‧凡賽斯(Gianni Versace)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渡邊淳彌(Junya Watanabe)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
尚-保羅‧高帝耶(Jean-Paul Gaultier)
露西‧奧塔(Lucy Orta)
華特‧范拜倫東克(Walter van Beirendonck)
亞歷山大‧向曹域茲(Alexandre Herchcovitch)
胡笙‧夏拉揚(Hussein Chalayan)
Bless/愛內斯‧卡格(Ines Kaag)&黛絲瑞‧海斯(Desiree Heiss)
索妮亞‧德洛內(Sonia Delaunay)
愛爾莎‧夏帕瑞利(Elsa Schiaparelli)


內圖試閱

9789866595462_b10.jpg 9789866595462_b1.jpg 9789866595462_b2.jpg 9789866595462_b3.jpg 9789866595462_b4.jpg 9789866595462_b5.jpg 9789866595462_b6.jpg 9789866595462_b7.jpg 9789866595462_b8.jpg 9789866595462_b9.jpg 
 

 點我看導讀 >>辜振豐 時尚美學專家 


作者群介紹

Nanda van den Berg
她是一位藝術史學者、編輯與時事評論者,撰述主題為時尚與時尚攝影。近期的作品包括「Echter dan echt. Over hedendaagse modefotografie」(發表於《De Gids》, no.1, 2003)與「Dooie poppen met jurken. Dilemma’s rond een Nederlands modemuseum」(發表於《Boekman》, no.61, 2004)。她也是《Mode in Nederland》(Uitgeverij Terra Lannoo, 2006年出版)的投稿作者。

Jan Brand
他是ArtEZ藝術機構規劃的藝術活動dAcapo-ArtEZ的負責人,同時也為視覺藝術、建築與設計領域的多本刊物擔任編輯。他編輯的出版品包括:與José Teunissen合編的《De Ideale Vrouw》(SUN Uitgeverij, 2004)、《Look and Feel》(Zeewolde: De Verbeelding, 2004)、《NEO》(Utrecht: Centraal Museum, 2003)、《Kunstmatige Natuurlijk Netwerken》(Zeewolde: De Verbeelding, 2002)、《Het Drinkglas》(Fort Asperen, 1997)、《Sonsbeek 93》(Arnhem: Sonsbeek, 1993)、《Allocaties, kunst in een natuurlijke en kunstmatige omgeving》(Zoetermeer: Floriade, 1992)、《De Woorden en de Beelden》(Utrecht: Centraal Museum, 1991)與《Architectuur en Verbeelding》(Uitgeverij Waanders, 1989)。

Rosetta Brooks
她是一位以南加州為據點的藝評家兼策展人,目前也是MA藝術評論社與加州Pasadena設計學院藝術中心理論小組的核心成員。她也是倫敦設立的《ZG》雜誌前創辦人兼編輯,後來於2006年改組成立了ZG出版社。她曾經撰寫過多篇重要報導,並且為美國惠特尼美術館以及華盛頓國家畫廊、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美術館以及英格蘭新堡的巴爾逖克中心寫過簡介內文。曾經撰文介紹的藝術家包括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帕克(Sigmar Polke)、愛德華與南西.金霍茲(Edward and Nancy Kienholz)以及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並在2003年將她對於美國當代普普藝術家李查王子(Richard Prince)所撰寫的研究報告授權給Phaedon Press出版專題論文(2003)。

Patrizia Calefato
於義大利巴利大學擔任副教授,教授社會語言學、電影、攝影與電視。她關注的領域包括語言、時尚研究、社會語言學、社會符號學、文化研究、女性主義與視聽媒體研究。她是「時尚理論:服裝、身體與文化期刊(Oxford-Washington, D.C.:Berg)顧問團的成員之一,曾撰寫《Mass moda: Linguaggio e immaginario del corpo rivestito》(Genoa: Costa & Nolan, 1996)以及許多關於社會語言學與社會符號學的著作,編輯過的作品則包括:《Moda & mondanità》(Bari: Palomar, 1992)、《El sentido del vestir》(with Paola Zaccaia, Valencia: Engloba, 2002)、《Segni di moda》(Bari: Palomar, 2002)、《Moday y cine》(Valencia: Engloba, 2003)、《Lusso》(Rome: Meltemi, 2003)與《The Clothed Body》(Oxford-Washington, D.C.: Berg, 2004)。

Ginger Gregg Duggan
身兼獨立策展人、Remote Control Curatorial的創始人以及伊立諾大學卡瑞納美術館的客座策展人。也曾於西雅圖美景美術館、勞德岱堡美術館與棕櫚海灘當代藝術機構,擔任過策展工作。她近期的專案作品為「Fashion: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是一場揭示時尚與行為藝術關連的多媒體展覽。

深井晃子
晃子為京都訂製服機構的首席策展人,曾經在京都、東京、巴黎與紐約策劃過幾場重要的訂製服展覽,包括:「Revolution In Fashion」、「Japonism in Fashion」、「Visions of the Body」以及「COLORS Viktor & Rolf & KCI」。她曾引領一個針對時尚與日本風之間的關係為主題的延伸研究,並於2000年獲得日本境內的日本風學院頒發特別獎項。她在1993年獲得日本時尚協會授予一筆輔助金,作為研究日本風格對於法國布料的影響之用。她也在靜岡藝術與文化大學(濱松)擔任教授,並在東京大學開課。晃子曾撰寫與編輯過許多著作,其中包括:《Japonism in Fashion》(Heibonsha, 1994)與《 Fashion》(Taschen, 2002)。

Henk Hoeks
他是Uitgeverij SUN出版社的一位資深編輯(從1970開始工作),曾經出版的著作領域為:哲學(包括海德格(Heidegger)、班雅明與傅柯(Foucault))、建築(包括阿多.羅西)、歷史(包括阿姆斯特丹系列)與文化哲理(包括凡德.費爾(Frank Vande Veire))。他也曾經翻譯過班雅明的《Het kunstwerk in het tijdperk van zijn technische reproduceerbaarheid》(SUN, 1985)與阿多.羅西的《De Architectuur van de Stad》(SUN, 2002)。

Erik de Kuyper
他曾擔任過BRT Flemish廣播公司的製作人、奈美根(Nijmegen)大學電影工作室的資深講師,以及荷蘭電影美術館的副總監。目前他主要投入於文字與導演工作。他曾經製作過多部影片,也是香塔兒.阿克曼(Chantal Akerman)的電影劇本共同作者之一。他曾為RO劇院改編普魯斯特的劇本,並且翻譯過劇作。在文字創作領域,曾經出版與電影、歌劇、舞蹈與戲劇相關的著作,也曾經撰寫過多部自傳體裁作品與理論研究報告,其中包括針對好萊塢男女明星的包裝策略進行探究的《De Verbeelding van het Mannelijk Lichaam》(SUN Kritak, 1993)。而訂製服、服裝與時尚更是經常出現於他作品中的主題。

Dirk Lauwaert
他是一位時事評論者,分析領域涵蓋了電影、電視、攝影、視覺藝術與時尚。他並且於布魯塞爾Hogeschool SintLukas教授攝影,於Erasmus Hogeschool的RITS部門教授電影。曾經為比利時電視台製作文化記實節目,目前進行的工作包括針對19世紀歐洲城市攝影、電影中的服裝表現與攝影主題的調查。他在199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artikels》(Yves Gevaert, 1996)的作品集。

Ulrich Lemann
他是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裡設計史的課堂助教,也是維多利亞與亞伯特美術館的策展人,他的研究所關注的領域為自啟蒙時代至今的現在性演化史,其中包括哲學、現代史、社會學、心裡學與藝術暨設計史的方法論。近期的出版品與策展專案包括:「Chic Clicks: Creativity and Commerce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2002年在美國波士頓ICA以及瑞士溫特蘇相片博物館展覽與簡介,以及以時尚哲學與概念為主題的《Tigersprung: Fashion in Modernity》(MIT Press, Cambridge, Mass/London, 2001)。

Gilles Lipovetsky
他是一位哲學家,並於多所大學擔任講師,同時也是國家專案顧問(Conseil National des Programmes, Education Nationale)的會員。他的研究領域為個人主義、時尚、奢侈品與消費主義。曾經出版的著作包括:《L’Ere du Vide》(1983)、《L’Empire de L’Ephémere》(1987)、《La Troisième Femme》(1997)、《Le Luxe éternel》(2003, 與Elyette Roux合著)、《Les Temps hypermoderns》(2004),以及他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The Empire of Fashion: Dressing Modern Democrac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Jack Post
他是一位符號學家與媒體哲理家,也在荷蘭馬垂斯特大學文化學院擔任講師。他曾出版一部關於電影光學特效的報告(Peter Leuven, 1998),目前是荷蘭科學研究組織(NWO)數位遊戲資深研究員,近期執行的研究是關於新媒體與群眾的感知互動的符號學分析,並曾針對這項研究出版不同主題的論述作品,像是電腦遊戲、網路、電影市場、電子文學、電影觀賞體驗與電影年度盛會kermis的現象等主題。也針對電視的藝術節目,尤其是比利時電視製作人康奈立斯(Jef Cornelis)的作品,進行研究。

Ted Polhemus
居住在倫敦,是一個自由工作狀態的人類學者、作家、記者、攝影師、教師與策展人,同時也擔任廣告與企畫公司的時尚暨風格顧問。他以近年來的次文化為題所出版的《Streetstyle: Form Sidewalk to Catwalk》,以及探討一群不再採用特定時尚風格,而是以自我風格混搭不同設計的新消費者作風的著作《Style Surfing: What to Wear in the 3rd Millennium》,讓他在國際間獲得極高的評價。他也曾經於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美術館策劃了一場「Streetstyle」展覽(1994-1995),並於荷蘭馬垂斯特波尼芳頓美術館策劃一場「Style Surfing」展覽(2000)。他近期出版的著作《Hot Bodies, Cool Styles》,主題是關於身體裝飾與身體藝術。

Karin Schacknat
在荷蘭ArtEZ阿爾漢藝術與設計學院時尚系教授理論課程,也在杜塞道夫大學教授時尚與傳播課程,並且擔任時尚評論的自由撰稿人。她畢業於阿爾漢藝術中心(現在的ArtEZ),主修時尚與設計,之後,轉赴奈美根大學研讀荷蘭文學以及電影暨行為藝術。曾出版多部著作,主題涵蓋時尚、服裝與其他文化行為面向。

Anneke Smelk
目前擔任荷蘭奈美根大學的視覺文化教授。她畢業於烏特勒支大學電影與戲劇系,在1995年完成以女性主義電影為題的論文,取得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博士學位。她的著作包括:《Effectief beeldvormen: Theorie, analyse en praktijk van beeldvormingsprocessen》(與R. Buikema及M. Meijer合著,Assen: Van Gorcum, 1999)以及《And the Mirror Cracked: Feminist Cinema and Film Theory》(London: Macmillan, 1998)。她近期的研究著重於兩個領域:數位文化(光碟藝術、攝影與科幻電影)以及媒體知識與教育。

José Teunissen
自1998年起即於烏特勒支中央美術館擔任時尚暨訂製服特展策展人,並於2002年開始於ArtEZ藝術機構教授時尚設計課程。她的著作包括:《Mode in Beweging: Van modeprent naar modejournaal》(Amsterdam: Nederlands Filmmuseum, 1992)、《De nieuwe Kleren: Overmode en ecologie》(Amsterdam: De Balie, 1993)、《De Ideale Vrouw》(與Jan Brand合著,Nijmegen/Amsterdam: Uitgeverij SUN, 2004)、《Wpman By》(Utrecht: Centraal Museum, 2003)以及《Global Fashoin/Local Tradition: Over de globalisering van mode》(與Jan Brand合著,Warnsveld: Uitgeverij Terra, 2005)。

Chris Townsend
他是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媒體藝術系的資深講師,也是一位藝術史學家。他近期出版的著作包括:《Rapture: Art’s Seduction by Fashion, 1970-2001》(2002)、《The Art of Tracey Emin》(與Mandy Merck共同編輯,2002)、《The Art of Bill Viola》(編輯,2004)以及《The Art of Rachel Whiteread》(編輯,2004)等等。他的策展作品包括:「Rapture: Art’s Seduction by Fashion」(巴必康藝廊,2002)以及「The Ugly Show」(李茲大都會大學及其他展場,1998)。

Barbara Vinken
於德國慕尼黑大學擔任法國文學及通用暨比較文學的教授,同時也是雜誌《Fashion Theory》(Berg Publishers)的學院顧問。她曾撰寫多本關於時尚、女性主義、兩性與色情圖像的著作。出版品包括:《Mode nach der Mode: Geist und Kleid am Ende des 20. Jahrhunderts》(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1993; second editon 1994, 英文譯本以《Postfashion》為名,由Berg Publishers出版,2004)以及《Stigmata/Körperinschriften》(與Bettine Menke共同編輯,Paderborn: Fink, 2004)。

Anne van der Zwaag
她是一位藝術史學者兼策展人,策劃的展覽包括:「Extra Forte」(Fort Asperen, 2005)、「Kleurbeurs」(Sikkens Foundation, 2005)以及「Het kunstenaarboek als wetenschappelijke bron」(Centraal Museum, 2003)。她也在烏特勒支大學、ArtEZ藝術機構與紀念日協會(Open Monumentendag)的委任下,參與多個專題論文座談、展覽與相關活動組織,並且投入視覺藝術、時尚、3D設計、印刷工藝與文化遺產等出版品的撰述及編輯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