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元素能量若是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就能產生每個人都羨慕的性格特質,但是行星本身並不一定融合得很好,這就是三分相比較難詮釋的部分。

我認識的一位女士有一個水象星座的大三角圖形,涉及的行星是土星、金星和冥王星。我們可以說這位女士有一種才能,可以讓一份強烈而深刻(冥王星)的親密關係(金星)持續下去,通過時間的考驗(土星)。我們應該還記得水元素容易使人產生情感的依賴性,而大三角圖形尤其帶有一種強迫性,所以這位女士能夠讓婚姻持續下去,並不是令人驚訝的事。在她的觀點裡,愛是跟恐懼、損失以及權力有關的,但是因為這三個行星形成的是三分相,所以她沒有去質疑這些心態和經驗。她對丈夫很兇,對小孩也很嚴格,她總是以「為他們好」或是「愛他們」來合理化自己的作風。

因此她的孩子繼承了金土困難相位的特質,也是不足為奇的事。他們覺得自己不被愛,無法產生自我價值感,而且基本上也無法接納別人。三分相和其他的要素造成的這種行為模式,可以寫好幾頁也談不完,我要說的重點其實是,這位女士受了三分相的影響,變得很難覺知眼前的情況,也很難改變自己。因此,有緊張相位的人反而容易看到自己的心理活動,因為這種相位會讓人產生自我懷疑,也比較不能接受眼前的經驗。三分相令我們有接納的能力,但是不會去質疑與這個相位有關的事物。當然這種特質是很有幫助的,因為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有某種程度的接納能力,但是我們也需要困難相位帶來的質疑和不確定性,才能有更多的成長。如果我們從不質疑自己和自己的做為,就會變得非常自滿,無法有任何改善。


三分相是非常被動的相位,雖然它也能提供某種程度的動力,可是卻無法像困難相位那樣驅迫我們去做一些事情。當事情變得很困難的時候,三分相會讓我們被動地接受那種情況,因此三分相加上困難相位,可以把一些壓力和緊張感減輕,所以才會具有治療功效。有時不利的情況也會發生(特別是當三分相的容許度很小,而困難相位的容許度較寬的時候),因為三分相也可能使一個人太容易接受困難的情境,合理化自己的不當處裡方式。

一張星盤裡如果有太多的三分相,代表這個人永遠會揀容易的路走,也很容易﹁脫逃﹂。這類人可以說是很幸運的;好運似乎會自然降臨到他們身上,令別人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對。而且這類人也往往認不出三分相帶來的才華。當別人指出他們在三分相那方面的才華時,他們可能會聳聳肩,認為每個人都能輕易發展出這種才藝。很奇怪的是,他們可能花一輩子去做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事(由困難相位代表的事物),或許想像一下克服困難之後的滿足感,就能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傾向了──我們通常會比較重視必須付出努力的事情。總之,我們經常以不在乎的態度,來面對三分相帶來的才華和報償。(...MORE 回 三分相 1 )


★ 延伸講座占星相位研究 即將開辦,立即報名去  點我看本期課程表 
★ 點我下載報名表
請點這裡下載「相位課程」報名表
請點這裡下載「當代占星研究入門初階」報名表

新書預告:轉換人生就要了解相位→《占星相位研究》2010年6月15日上市!

占星相位研究.jpg  
占星相位研究 The Aspects In Astrology
蘇‧湯普金(SUE TOMPKINS)著/胡因夢 譯/平裝/單色/384頁/500元

一般占星學子都知道,占星學是個充滿符號的詮釋系統,當你對各行星符號、座落宮位的象徵意義越清楚貫通,便越能精準詮釋性格和命運。然而,這些符號都並非孤立的元素,他們會與其他形成各種互動方式,若把星盤視為一個能量場,星盤上的相位關係便是運作這些能量的驅力。

倫敦占星學院指定基本教材
中文書市第一本占星相位學專著
以條理清晰、幽默深刻的論述風格
引領讀者探索占星學最深奧難解的精彩理論


在占星學中,行星與其他行星或交點若彼此形成特定角度關係,在容許度範圍內,就可以稱為「相位」。相位意味著「可以從某個角度看待事情」以及個人心理及事件發展的情節。行星間有可能彼此支持增強能量,也可能互相干擾,形成壓制的力量。和諧相位會為星盤帶來強大的驅動力,而困難或緊張相位則造成星盤上事件的衝突或拉扯,當然這些張力也往往極富創意,為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成長。

本書作者詳細介紹各種相位:包括合相、困難相位如對分相180度、四分相90度、半四分相和八分之三相、柔和相位三分相120度、六分相60度等所代表的能量運作方式,並以食譜式的索引讓讀者便於查找各種行星間所形成的困難或和諧關係,讓我們對事件的發展擁有充分的心理應對策略,更深入占星學中最重要的一環。

作者蘇湯普金的論述方式嚴謹而客觀,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精確說明相位的各種情況,更舉諸多名人星盤,如珍奧斯汀、莫札特、容格、馬克斯等案例以增進讀者對相位意涵的理解和聯結。與當代占星研究一書同為倫敦占星學院的基本教材,蘇在這本書中特別以最擅長的相位領域深刻論述的相位專書,是對占星有興趣的學子不可或缺的相位入門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