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2008/07/25
這年頭除了服務、品質、價格外,商品能否增加個人的品味,更是勝出關鍵。具有品味的商品,能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商品本身動人的吸引力,更讓客戶產生迷戀,產生品牌忠誠度,不斷回流。
《遠見》雜誌日前進行台灣第一個「品味大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受訪者願意每個月花3,000元到2萬元提升自己的品味。若以母體推估,也就是台灣都會區每年有近3,500億元的「品味商機」。
在民眾心目中,名牌不代表品味,台灣民眾持有名牌手表與包包的比率很高,顯示名牌精品已成為民眾彰顯社會地位的象徵。
調查顯示,有27.3%男性、也就是每四位男性中,至少有一個擁有價值1萬元以上的名牌手表,擁有名牌手表者平均每個人有1.78只。
有28.4%的女性、也就是每四位女性中,至少有一個擁有價值1萬元以上的名牌包,擁有名牌包者平均每個人有2.98個。
「品味」已經發展成比「美感」更進一階的競爭力,近年來更在全台颳起一股品味學習潮。調查中有高達85.2%的都會上班族認為,擁有好品味可以提升職場競爭力。
民眾認為最有品味的依次是閱讀或進修57.3%;學習藝術、欣賞藝文等占53.0%,第三高的是品嚐名酒美食28.8%;穿戴名牌或開名車只占9.2%,比例並不高。
近三成的上班族想上品味課,這顯示台灣至少有116萬的品味課程潛在學習人口,這也正好吻合竹科學園區、各地社區大學、品味講座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竄起的趨勢。「學品味」儼然已成為全民運動。
紐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陳文敏用「品牌」的角度,分析這項「品味競爭力」調查結果。她分析,每個希望將品味轉換成競爭力的個人和企業,都必須先將自己視為一個品牌,必須讓別人對你的內外在品味感受一致,即表現在外面的品味主張與美感,必須真正能觸動對方的心,才能讓品味轉化為競爭力。
【經濟日報/記者李至和報導/200807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