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耶卓Teatro
設計師:梅德希與強根斯設計工作室Maedche und Jongens

就算不是行銷性愛專家也知道性與食物是兩大賣點;雖然兩者各擅勝場,但若結合起來則更有效果。電影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作品《亂世兒女》(Barry Lyndon)有場著名的吃飯戲,放蕩不羈的酒池肉林便將這兩種基本生命動力間由來已久的象徵關係,鮮活地呈現出來。只要妥善安排,性與食物在飢渴者眼中都是豐盛的饗宴。

近來有權威人士主張,對許多逐漸步入中晚年的人而言,美食或許比美妙的性更令人嚮往(畢竟,美食頻道不就是老饕們的A片嗎?)。雖然這種說法尚待考證,但從趣味的角度來說,這年頭人們的確可能同時在兩個領域裡扮演鑑賞家和饕客。時至今日,性與食物間的交流和公元前200年一樣不足為奇,當時羅馬的酒神巴克斯(Bacchus)就已開始狂歡作樂了。

此線索正好說明平面設計師為何比以往更著迷於這些主題。儘管「禁慾主義」(puritanical fundamentalism)盛行,但回應「人民意志」的大眾媒體還是將習俗與可接受的尺度放寬,性與性愛早不再是禁忌。社會品味與道德當然有極限,但在二十世紀末的廣告與平面設計中就隱約出現的情色,如今更可公然透過許多方式來展示,而且不見得優雅。除了嘲諷,還帶著震撼感。過去難以啟齒的主題,例如性虐待、3P及同性戀,在各種流行與文化媒體中都成了為人所接受的影像和話題,供大眾消費。而將食物增添到這些情色裡時,食物不僅是點綴,更成了主角。

提耶卓-主圖13.jpg 


提耶卓是德國一家咖啡館、酒吧、餐廳及晚餐劇院。這張海報傳達了三種訊息。

(1)食物:巧妙地用蔬果表現出兩個交歡的男女,這種將豐富的蔬果變身為人類的視覺奇想起源可回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甚至在義大利米蘭的畫家朱塞佩‧阿爾欽博托(Giuseppe Archimboldo, 1527-1593)的作品中出現過,產生滑稽與象徵性的效果。

(2)性:所見即所得。這個圖像的意義再明顯不過,任誰都無法忽略。二十世紀初,大眾媒體風氣仍趨保守,設計師就已開始運用隱喻及暗示來通過審查制度。一語雙關是設計師、攝影師和插畫師常用的技巧,例如電影中火車快速穿過隧道,或像本文圖例中夾腳拖鞋的照片,腳趾頭特寫竟看來像個穿著丁字褲的身軀。

(3)晚餐劇院:給少數看不懂作品的人——盤子是舞台,食物則是演員。如果拍攝得宜或經巧妙轉換,幾乎任何與性無關的物品都能散發出逼真的感官氣味。因為性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但卻經常被壓抑而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因此人們容易產生認知上的跳躍聯想,在每樣事物裡都看得見性。聰明的設計師或敏銳的創意家只要動點腦筋,要達到隱喻的效果其實並不難——比方說,將緩緩倒在一條熱狗上的蕃茄醬,看成舌頭充滿悸動地舔過……呃,一條熱狗。
提耶卓-主圖1301.jpg



以上內容摘自: 《設計解剖全書》/ 史蒂芬.海勒、米爾科.伊利奇 著  / 積木文化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3314

設計解剖全書bc.jpg

王行恭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系副教授) 
王明嘉(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
李男    (李男工作室顧問)
程湘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有限公司 創意總監)
蕭青陽(唱片封面包裝設計大師)
平面設計大師   ‧精彩解剖推薦

本書拆解49個經典案例作品,分析出隱藏在作品中的元素,並將個別元素應用的面向作更廣泛的舉證說明,這些元素包括了:

你所不知的指紋條碼、玩國旗這玩意兒、電影海報的秘密、Step by Step教學圖解隱喻、慢食運動、書中書的迷思、半色調網點下的真相、馬賽克審查圖像、陰莖地鐵路線圖、支離破碎的駭人商標、恐怖懸疑的血跡特效、陰性空間、字體建築、老掉牙CAS圖庫、雙聯畫&三聯畫的迷糰、膠帶便利貼的藝術、人體塗鴉看板、流浪狗報告的巧思、眼花撩亂的曼陀羅螺旋、互動式書籍設計、迷戀骷髏頭、三維立體科幻感、經典企鵝商標。

【作者介紹】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是《紐約時報》的資深藝術總監,身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設計作者」計畫(Designer as Author)的共同主席。現職為線上設計期刊《美國平面設計協會之聲》(AIGA Voice)的編輯,撰寫或編輯超過一百本有關平面設計、插畫與流行文化類書籍,包含專業人士傳記《保羅‧藍德》(Paul Rand)及《風格百科:平面設計的轉變、形式與手法指南》(Stylepedia: A Guide to Graphic Design Quirks, Mannerisms, and Conceits)。他曾獲1999年美國平面設計協會終生成就獎、藝術總監俱樂部名人堂教育人士奬,及插畫家學會理查‧甘傑爾藝術總監奬。

米爾科‧伊利奇(Mirko Ilić)
是出生於波士尼亞的插畫家與設計師,曾任《時代》雜誌國際版藝術總監,以及《紐約時報》社論版的藝術總監。1995年創立米爾科‧伊利奇公司(Mirko Ilić Corp.),專營平面設計、3D電腦繪圖與電影製作。他在古柏聯盟(Cooper Union)藝術學院與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共同教授高階設計課程,也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任教。他曾與史蒂芬‧海勒合著《二十世紀設計思潮的演變》(Genius Moves: 100 Icons of Graphic Design)及《數位時代的手寫字》(Handlettering in the Digital Age),更與米爾頓‧葛雷瑟合著《異議的設計》(The Design of Dissent,洛克波特出版公司,2005),引起極大的迴響。


【本書規格】
書系:Design+                     條碼:9789866595073
開本:26.5cm×26.5  cm        規格:精裝 / 全彩 / 208頁
定價:1200元    
特價:980元
新版:2008.12.23  上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