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目前市面上有關中醫的著作大多是典籍類的、專著類的,像《走近中醫》這樣面孔生動、語言通俗的科普類圖書比較少見。您能談談這本書的創作初衷嗎?
唐:在大多數人心中,中醫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求助過。中醫還是個褒貶不一的名字,有人視為異端,有人又膜拜至深。我試圖告訴人們到底什麼是中醫?讓中醫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信任,這就是我創作《走近中醫》的初衷之一。
在我學習和實踐中醫的十多年時間中,我始終在思考中醫的實質到底是什麼?它的科學性到底在哪裡?相比之下,中醫並沒有像西醫那樣劃分出解剖、生理、病理、藥理、實驗、儀器等專門領域,並分門別類地研究,但中醫療效是很多人都體會過的。我不敢說我已經發現了中醫的奧祕,但我願意將我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來認識中醫,了解中醫,從而判斷中醫的科學性,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第二個目的。
還有,目前的中醫讀物要麼艱深難懂,要麼膚淺空洞,普通讀者難以通過閱讀予以了解。我希望能夠以通俗、生動的語言來闡述中醫,讓更多的人能真正看懂中醫的陰陽五行,看懂中醫的望聞問切,看懂中醫的治病用藥,看懂中醫對疾病和生命的探索方式。
問:本書的開篇您提到了讓中醫走下「玄」壇,但我確實覺得中醫還是讓人感覺很「玄」,比如經絡、精氣是否存在,無法用現代科學的方法證實。這讓許多篤信科學的讀者心存疑慮,您認為中醫是科學嗎?中醫和科學能夠「兼容」嗎?
唐:人體是一個動態的整體,體內五臟六腑、各種物質成分隨時都在發生運動和變化,而且臟腑之間、物質之間時刻都在發生聯繫和轉化。如果我們用微觀、靜態的方式來研究生命和疾病,那麼我們就不能了解到生命和疾病的全貌。比如說,我們拿一個顯微鏡去觀察大象,我們是否還能得到對大象的一個整體印象?所以,現代科學有它客觀、精細的一面,同時也有它局限、僵化的一面。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的認識,和西醫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理論還不能為現代醫學所證實,但不能就此說中醫和現代科學不「兼容」。西醫注重的是人體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各種微觀數據,而中醫注重的是人體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整體變化。這就好比一盆菜端上來,西醫用儀器去檢測它的物質成分,而中醫是用嘴去品嘗,你說用嘴品嘗和儀器檢查哪個更能獲得對菜肴最本質的認識?是各種測量數據還是你的主觀感受?
問:一般人都知道中醫理論裡有「陰陽五行」、「六氣六淫」、「津液」等說法,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這些概念都太遙遠、太玄乎了。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概念呢?
唐:我們在理解各種中醫概念時一定要建立這樣一個思維方式,那就是中醫對生命與疾病的探索,始終是把人體的動態平衡作為研究的一個標尺,當這個動態平衡得以保持時,人體就是健康的,而當這個動態平衡出現故障或是被破壞時,人體就會出現各種疾病。而要把握人體這個動態平衡的標尺,就需要把人體內的各臟腑、各物質成分之間看作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一個整體。
中醫學的研究方式是十分獨特的,它把人體中密切相關、共同協調完成同一生理功能的這些化學成分統稱為某一物質,比如中醫的「津液」──滋潤人體的物質,它既包括了細胞內外的水液,也包括了人體關節中的潤滑液以及人體各黏膜細胞分泌的黏液。如果人體大量脫水後,關節滑膜分泌的潤滑液、黏膜細胞分泌的黏液也都會減少,這種概念的好處在於我們能把相關的成分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也能夠將這些相關成分和人體的動態平衡直接聯繫起來,比如看到關節滑液減少、人體黏液分泌減少的症狀,我們就可以判斷為體內「津液」這種物質虧少,我們就可以採用補充「津液」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同樣中醫對臟腑的命名也採用了這種方式,把人體具有某一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稱為一個臟腑,這樣中醫的五臟六腑實際上就是十一個系統的集合體。這種思維方式,更適用於認識人體這樣復雜的動態系統,如果把「津液」改稱叫「人體滋潤物質綜合體」,這不就成了一個非常現代化的概念了嗎?所以在中醫各種看似和現代科學格格不入的名稱背後,有一個非常符合現代科學甚至是走在現代科學前面的方法論的實質,如果我們用心去思考,就會發覺這一點。
「中西醫結合」這個概念的提出,本就是不了解中西醫之間的本質性差異,而硬要把風馬牛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錯誤觀點。就好比把中國的象形文字和英國的表音文字攙雜在一起而希望搞出一個世界文字一樣可笑。
問:很多患者求助中醫時,常常是萬般無奈下的選擇,甚至有時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去看中醫的。而中醫學院出來的學生,放棄中醫改行西醫的現象也非常普遍,這讓人不得不憂慮中醫的前途問題。您認為中醫的困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唐:我認為用西醫模式來研究中醫是加快中醫沒落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種模式影響下,中藥西用、一病一方導致中醫喪失了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根本的喪失又直接導致中醫臨床療效的下降、公眾信任度的下降以及中醫從業者的理論水平下降,這些都最終導致了中醫的沒落。
如果中醫不能按照自身的方法論發展,不能堅持自身的理論體系,那麼中醫就無法得到真正的發展。西醫引進是好事,但中西醫之間對疾病認識的理論體系根本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中醫。中醫形成的方法論和理論體系,是符合自然宇宙的法則的,其顯著的臨床療效就足以證明中醫的正確性。今天的西醫,在不斷地否定昨天,那麼明天的西醫也肯定會來否定今天;今天西醫認識不了的中醫,在將來肯定會得到廣泛的認同。
問:我們再來談談「中西醫結合」和「中醫現代化」的問題,尤其是「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最近很時髦。比如劉海若的事情,媒體上連篇累牘介紹「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種種神奇和優越性。但是,在書中您提到「中西醫結合」造成了人們對中醫認識的誤區,對中醫發展的阻礙,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中西醫結合」?什麼又是「中醫現代化」?
唐:不是把中醫和西醫放在一起就是「中西醫結合」,也不是在西醫理論指導下使用中藥就叫「中西醫結合」,如果這樣的話,那應該叫中醫西化。「中醫現代化」不是用儀器和動物在實驗室搞研究,用現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和量化中醫,如果這樣的話,最後的結局就成了廢醫存藥,那就根本不是中醫了。中醫和西醫在探索生命與疾病的方法論論中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兩者如何結合?所以我覺得中西醫結合這個概念的提出,本就是不了解中西醫之間的本質性差異,而硬要把風馬牛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錯誤觀點。就好比把中國的象形文字和英國的表音文字攙雜在一起而希望搞出一個世界文字一樣可笑。只要中西醫在方法論上不統一,那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結合,但目前我們可以借用西醫的儀器和設備,來為中醫的「整體-平衡」理論服務,在中醫「整體-平衡」理論的指導下使用西醫的檢測手段,作為中醫望、聞、問、切的延伸,作為中醫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療方法的延伸,這我認為是目前可以做到的一定意義上的中西醫結合,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結合方式稱為「中醫為體,西醫為用」。
同樣中醫的現代化也不能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和建設,而是要在中醫的「整體-平衡」思維方式的指導下,用現代科學知識來探索人體內在動態平衡的各種狀態,並把這個動態平衡看作是衡量健康與疾病的本質,這樣意義上的現代化,才能稱得上是中醫的現代化,如果僅僅限於在實驗室做幾個動物試驗,搞幾個一病一方的研究,那充其量只能算是植物藥的現代化研究,而不是中醫的現代化,因為只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用藥體系,我們才能稱為中醫。所以中醫的現代化,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不能離開中醫的方法論。
中醫絕不是什麼「經驗醫學」,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有著自己嚴謹而縝密的推斷和依據。真正的中醫理論不存在著糟粕,但數千年中,有很多並不是中醫的東西混雜到中醫的理論體系中來,比如說魯迅筆下那些奇特的藥引,比如說那些所謂的祖傳祕方等等。中醫目前的首要任務是繼承,首先要達到古人在醫學探索中已經到達的高度,然後才能談別的。
問:那中醫會不會存在「經驗主義」?比如同一個病人看病,不同的大夫開出的方子就會不同。像在書中提到的一些藥方,也是您在嘗試的心態下提出的。這在西醫中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任何一種新西藥上市,必須經過大量的臨床試驗和嚴格的程序。中藥就不需要這些審查?難道中藥不存在安全性、普適性等問題嗎?
唐:首先要說明一點,中醫絕不是什麼「經驗醫學」,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有著自己嚴謹而縝密的推斷和依據。比如說「氣虛」這個診斷,那必然要存在神疲乏力、語音低微、胃納不開、大便稀溏、頭暈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象細弱等症狀,如果沒有這些主症我們就不能診斷為「氣虛」。而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所強調的是人體各種症狀揭示出來的人體動態平衡的破壞情況。
對同樣一個診斷,比如上面說的「氣虛」,不同的人會使用不同的藥物,這不難理解,比如說我們口渴了,有人會選擇喝白開水,有人會選擇喝茶,都能起到解渴的效果,這是因為它們最終效果是一致的——補充水分。所以對同一個氣虛,我用黃耆來補氣,你用黨參來補氣,他用太子參來補氣,雖然藥物不同,但最終都能達到同樣的目的,這就是殊途同歸的道理。
由於中醫是把人體的內在動態平衡作為疾病的關鍵所在,而各種疾病都屬於動態平衡破壞的有限類型,不同類型的組合導致不同疾病的發生。這就好比是下圍棋,即使是千變萬化的棋局,其實都逃不出棋譜中的定式和圍棋的基本理論。所以中醫在治療中的嘗試和創新,都是以中醫理論的框架為主體的,在這個「整體-平衡」的主體下,我們可以預見自己的嘗試或創新的結果,因此在用藥方式上不需要西醫這種臨床實驗,而且西醫的臨床實驗對中醫來說也是根本不可行的,你能找出兩個動態平衡破壞情況完全相同的病人嗎?既然不能,那我們又何必選擇西醫按圖索驥的用藥方式呢?
問:那麼中醫這一套數千年來積累的理論,有沒有糟粕?
唐:我可以這麼說,真正的中醫理論不存在著糟粕,但中醫理論在形成、發展和傳播的數千年中,有很多並不是中醫的東西混雜到中醫的理論體系中來,比如說魯迅筆下那些奇特的藥引,比如說那些所謂的祖傳祕方,比如說打著中醫名頭招搖撞騙的江湖游醫和偽中醫們,等等這些,我們不妨把它們看作是現存的中醫中的糟粕吧。中醫的精華在於其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於它對生命與疾病的探索方式,在於把人作為一個動態平衡的整體來研究,在於把人放到自然宇宙的高度去探討去研究,這就是中醫的思想性、科學性與遠見性所在,這也是中醫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為之繼承、為之發揚的原因和動力所在。中醫目前的首要任務是繼承,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古人在醫學探索中已經到達的高度,又如何能奢談提高?只有我們真正繼承和領悟了中醫探索生命的方式,我們才能逐步達到中醫已有的高度,有到了這個高度,我們才有資格來說提高。
延伸閱讀 : 走近中醫(健康升級版)/ 唐雲 著/ 2012.07.03
(此版本為字體放大版)
【專業推薦】
張景堯 前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陳潮宗 臺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鄭振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院長
【本書特色】
.筆法細膩,解釋周全,文字淺白,舉例生動。有別於同類書籍的艱澀難懂。
.有助於初學者完整認識中醫,正確理解中醫真實的一面。
.對於已具中醫知識或中醫從業人員,能拓寬思路,提供反思。
.對自身健康程度可以有更深入的瞭解與認識。
.是中醫基礎思想與理論的最佳入門書。
【讀者好評】
想親近中醫的人必看的第一本書。──部落格「洪小豬的家」
本書是內容通俗普及的中醫基本知識,寫來平實,也加插了故事和醫案,可讀性高。──部落格「新牢騷集」
這本書是相當好的中醫入門書籍,主要以黃帝內經為主,先建立讀者在中國傳統醫學對人類的生命和疾病之觀念,同時作者本身也是中醫師,所以加入少許傷寒論之觀念,不會對讀者造成沉重負擔。整本書的內容都算是非常的深入淺出,讓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安,常常讀到因為意會而口裡心裡「喔、喔……」連連,有趣的是,作者還有教讀者怎麼把脈、看舌苔、辨氣色喔。──部落格「宅婦安安的自我探索」
【作者介紹】
唐雲
1997年畢業於浙江中醫學院,師從葉新苗教授等良師。現任職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主治中醫師,兼任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醫史分會委員、祕書。
【買書去】
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50099
金石堂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130335343
誠品書店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35702153449
讀書花園
http://www.cite.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2448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