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2013  

  當我每年準備再版此書時(今年是第36年),都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哪些葡萄酒資訊,我會想隨身放在口袋?這也是我們做該書的初衷。其實,早在再版第5年時,我就遇上這問題─這本書讓我的口袋不斷拉長到快爆炸。不過,誰會抱怨我們多了20 倍以上的好酒可以喝呢?

  所以,你在尋找什麼樣的選酒指南呢?新創意?划算酒款?紐西蘭最新產品?怎麼拼Echezeaux ?你熟知的品牌或酒莊,有多少隸屬全球最大的Constellation Brands 集團旗下?還有人在釀造酒精濃度小於15%的葡萄酒嗎?或只是為了確定,還有人與自己的口味相同?我知道我自己希望在書上、文章,甚至是網路上找到什麼:一個清楚明白的聲音,告訴我一瓶酒或一個品牌,將可能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融入我的生活。

  想做到這一點,將資訊分門別類夠容易吧:比如醇厚飽滿的紅酒,活潑的白酒等。不過,搞清楚什麼時候門多薩產的馬爾貝克是不二之選,或者,何時布根地的蒙蝶利或紐西蘭馬丁堡的黑皮諾會更對味,的確是件棘手的事。哪一支才是正解呢?

  別瞪著我看呀!我也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不過,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張嘴,我們一杯接一杯地餵進不同的資訊,慢慢建立屬於自己的品酒偏好。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不用品嚐就能增進品酒功力。這也是為什麼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餐廳酒單,用饒富創意的形容詞描述一串串又長又時髦的氣味。想要挑選一款酒來搭配你愛吃的泰式咖哩、雞肉或炸薯條?你可能會看到「白果香與萊姆花香點綴著夏威夷豆風味」的酒款;或是另一款「草本融合柑橘皮的氣息,加上緊實集中的礦石風味……」?

  相較之下,要在88 分與93 分的酒款中做出選擇比較容易,只要看一下帳單,你的網路帳戶餘額會告訴你答案。或是直接問服務生比較簡單,反而很多人說,要記得上次他們喜歡的酒款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以前我可以記得所有酒款的名字與風味,但當時的酒款選擇比現在少很多。這也是我需要口袋隨身書的原因之一:我可以特別標註我喜愛酒款的名字與年份。

  當我試著整理、研究酒單時,我發現自己潛意識地將酒款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大師酒款,以經典地區種植的知名葡萄品種所釀成。第二類,類大師酒款,盡可能釀出與經典大師酒款風味雷同的酒。如果你將奧勒岡黑皮諾或那帕卡本內,誤認成布根地或是梅多克,釀酒師會開心得不得了。第三類,新崛起酒款,釀酒師運用想像力創造出的新風味,當然是利用當地土質與慎選的葡萄品種。這些將不同產區與葡萄品種混調的酒,對擁有葡萄酒深厚歷史背景的產區來說,是莫名其妙的產物,在法國甚至可能違法。侍酒師愛第三類酒款而推薦:「你一定得試這款某某某釀製的維歐尼耶∕綠維特利納混調酒!」的確,你應該試試好知道你真的不應該再試一次。

  雖然,這種有創意、勇於實驗的想法,正是現在葡萄酒世界最讓人興奮的新方向。第一位將卡本內與希哈葡萄放進同一個橡木桶的人或那位用梅洛改善奇揚替的先驅,絕對有資格贏得諾貝爾獎。而將沒人聽過的品種混釀,只為了打造出前所未有的好酒,這些堅持理想的勇者也同樣令人尊敬。

  而我也追尋著味蕾對好酒的急切渴望。第一杯酒,選擇清新口感的葡萄酒是個簡單的決定。清爽、一點香水般的氣息、清新的中度酸味、帶點氣泡……,那是麗絲玲的輕巧風味。味蕾被挑動了之後,得以更厚實的風味銜接,才能與美味可口的菜餚相輔相成—夏多內上場的時刻到了。然後,搭配主菜,以正規紅酒的單寧來做結,才能讓五臟廟得到滿足。最後讓甜點酒的糖分與酒精帶給你完全的滿足,或以干邑還是單一麥芽威士忌的燒灼感劃下完美句點。每種酒都有它所屬的位置。你可依喜好交換、挑選不同酒款,但不能顛倒順序。不甜的酒決不會排在甜酒後面。它們的順序是最高原則!

  這若稱不上亙古不變的真理,至少已大致底定,難有變化。那今天有哪些還是眾所矚目的話題?

  老行家們一定都還保有那準備好幾個行李箱、裝滿頂級酒的鮮明記憶,但現在多數只能回味這種逝去的美好了,因為每一款酒都會引來質疑:「我到底該不該花幾百美金買這瓶老麥克馬多?還是我只是拾人牙慧呢?」

  不可否認,如今的現實世界中,寥寥可數的AAA 等級酒款,都已被納入投資標的(或許葡萄酒以外的世界亦是如此),而且我怕這是一去不回頭的趨勢。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曾擁有蜜思妮的美好回憶,就好好珍惜吧,同時要學會去喜歡更平價的酒款。

  同樣的道理,報導中價格離譜至極的膜拜酒,明顯是專為唬弄附庸風雅的勢利者的陷阱。這類怪現象,給品酒冠上處處有地雷的惡名,幸好,理性明智的愛好者選酒時並未受影響,仍可隨心所欲。我遇過最糟糕的妖怪,就是那些必須排隊預購的膜拜酒,它們完全不需先經過各種品評的嚴格審查。只有會員能品嚐他們所追崇的對象,而且他們心中早已有了先入為主的定見。至於「有機」和「天然」酒款,如果你在乎的是這一點,而非一杯香醇的美酒,那聚會時別邀我,以免壞了興致。

  這一切變遷的好處是,幾乎所有的葡萄酒都較以前改進許多,而且比我們過去認為非常優異的酒款好過十倍、二十倍甚至以上。幾年前,大家一致抱怨所有酒喝起來都雷同。

  或許有一陣子真是如此,但那是在當前這片繁榮景況爆發之前。羅亞爾河谷的白梢楠、加州聖十字山、烏拉圭、侏羅、畢耶羅、Bairrada、義大利Valtellina 或加那利群島,這些產區的共通處就是他們都在釀製精彩絕倫的美酒,光是享用其中一小部分就得花上好幾年。最讚的一點是,選酒時的範圍越廣,你所花的酒錢就會帶你走得越遠、賦予你更寬闊的視野。

意猶未盡......

「礦石風味」(minerality),讓我對它做些補充吧。這個字最近不斷出現在所有地方、所有品酒家的字彙與筆記裡,當然,我承認本書也出現過幾回。究竟它的定義為何?是誰開始用它的?
它可能指當你品嚐著酒時,也感受到葡萄和土壤的味道;也就是礦石風味從根莖往上輸送融入酒中。品嚐出礦石風味最容易捕捉的是鹽味,雖然這不常見,但一旦出現,這毫無疑問的便是礦石風味。
它也可以是對某種結晶體的隱喻,描述當你嚐到輕柔與果香之餘,那實在的晶亮與堅硬口感。最常見的則是把它當作「酸味」的同義詞,酸味這兩個字聽起來總是不太討喜。總之,「礦石風味」也能當作是酸度賦予的「銳利口感」,好好的享用它吧。

 

以上摘自《Hugh Johnson葡萄酒隨身寶典2013》

9789865865177_bc  

【本書特色】


1.最暢銷、最權威、最實用葡萄酒選購指南
2.與原文同步,即時擁有2013全新版本
3.風行世界17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1,100萬本!

「如果只能讀一本葡萄酒書,就讀這一本吧!」──《紐約時報》酒評Howard G Goldberg

來自全球公認的權威最全面、詳盡、實用的葡萄酒指南2013全新修訂版。

560x230wine2013  

 

【作者介紹】

休‧強生(Hugh Johnson)
自從出版了第一本書《酒》(Wine)後,休‧強生在過去四十年間,一直在許多方面領導著全球的論酒著作。其作品《世界葡萄酒地圖》、《葡萄酒全書》(Wine Companion)、自1977年來每年更新的《葡萄酒隨身寶典/世界葡萄酒袖珍手冊》(Pocket Wine Book)、《葡萄酒的故事》(The Story of Wine),以及2005年出版的回憶錄《葡萄酒:開瓶人生》(Wine-A Life Uncorked),本本暢銷。他讓複雜的主題變得平易近人,在豐富的知識性及嚴謹的文字之外,兼有娛樂及樸實的獨特筆觸,贏得全世界葡萄酒愛好者的青睞。

 

【買書去】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89177

金石堂/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630040617
誠品書店/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35702241912
讀書花園/http://www.cite.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325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