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設計》DESIGN.ICXO.COM ( 日期:2008-11-17 )
-----------------------------------------------------------------
室內設計 日本室內設計

在北京的將近兩年的時間,親身體驗了很多日本建築師的作品,在清華美院時,有日本建築家隈研吾、阪茂來講課交流,考察了山本理顯設計的建外SOHO、磯崎新設計的中央美院,六角鬼丈設計的酈城等,對他們的設計作了一些研究,有些瞭解。回到長沙做設計工作室又能有機會聽安藤忠雄講課,覺得很有機緣。日本設計簡約中的禪意,特有的純淨,耐人品味的意境很讓我喜歡。綞有機會到日本考察,親身體驗這個民族的設計與風土人情,八天的行程,盡覽了從阪神到中京,時間不算短,但對於大家來說,遠遠不夠。灌了滿腦袋的和風情致,直到現在還在不斷琢磨、回味。

日本考察感受

總體來說有三點:

一、日本民族的藝術素養比較高,設計建築師的融化實力強,素養高應該得益于文化藝術教育的普及。

我發現無論是大阪、京都、東京,這樣的大都市,還是箱根、岐阜這樣的小城藝術館、博物館都非常普及,或大或小,而且參觀的人也絡繹不絕,不由感歎國內博物館的冷清,把文化藝術普及於大眾,有深厚、成熟的土壤,難怪設計如此之強,甚至於一個店鋪裏的陳設,站店的女孩一半時間是在調擺,一絲不苟的精緻。有幸參觀原廣司、黑川、安藤、谷口吉生等幾位元建築師的作品,這些知名的大師在設計界起到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但其很多新意的設計同樣讓我們感歎,它們雖然隱在高樓大廈之中,當走近去,馬上被它散發的藝術魅力所感染,精緻的結構、簡潔硬朗的立面,富有活力的空間,讓我們猛拍不止。這些作品很小,只有幾百平方,甚至幾十平方米,高樓的大廈依然蓋不住光茫。佩服這些不知名的設計師的敬業精神,一個小小的項目也做得如此精緻傳神,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設計水準也代表了日本設計師的整體水準。

二、現代設計與傳統結合得非常到位

日本是個既現代而又傳統的國家,是個工業大國,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在如此小的相當於我們一個省的土地上創造了奇跡,現代化程度非常高。東京的摩天大樓,現代時尚的空間設計讓人眼花繚亂,高科技產品也非常發達,而吃的、住的、用的卻保持得非常傳統,尤其是京都,極少有高層建築,絕大部分是低矮的傳統民居,居住空間內部是榻榻米,席地而坐、睡,保留了非常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室的空間都是用原木、白牆、和紙、木格推拉門構建。這些體現了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的體制,久而久之,現代與傳統融合起來,現代的作品裏通常融入了其東方美學的特徵。東京國立博物館中的法隆寺寶物館就是典型的例子:

法隆寺可以被簡單地描述為一幢類似立方體的建築單體,它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建築群中,各個時期建成的獨立博物館當中的一幢。東京國立博物館有大片的園林圍繞在建築之間,法隆寺寶物館就處在一大片綠樹的環抱之中,面前是一個方形的淺淺水池,參觀者可以一條「漂浮」在水池上的薄薄石板「橋」進入它的入口。

法隆寺寶物館內收藏的是珍貴的日本江戶時代藝術品,所以對其陳列環境有很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現代的博物館必須提供給參觀者一種放而舒適的參觀環境。

建築師為了滿足這兩個方面的要求,設計了兩種性質的空間:一是處於核心位置的完全封閉的石頭盒子,把珍藏置於其中,精心設計了照明系統,其內部的效果就是只有藏品是被照高的周圍基本上都是黑的(當然室內的地面還是有一定的照度,以保證參觀者的行走)。展廳內有極強的神秘感,更突顯出藏品的珍貴

第二種空間就是包在石頭盒子之外的一個明亮透明的玻璃盒子。另外,建築師又以幾片較薄的石頭牆體立於玻璃盒子之外,它控制了室外光線的進入程度,同時形成了室內與室外之間的灰空間,透過玻璃,望著外面的綠樹和天空,經過過濾的柔和的天光流淌在石頭盒子的牆壁上,心中回味剛剛看到的珍貴藝術品,這種感覺是多麼讓人滿足啊!

這種獨特的空間造就了參觀者與藏品之間特別的關係,而這種關係使參觀者被深深的打動,參觀的經歷雖然短暫,但是卻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大廳的外表面是一種高透明度的玻璃,反射率極低,所以從外面向建築的內部看,參觀者和藏品便自然而然了融入自然景物中。而從建築內部向外看,由於玻璃被纖細如絲的鋁制豎向線條密分,就如同透過一層極其精緻的簾子欣賞外面的景物,雖然是完全現代的建築,但是卻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傳統的東方韻味。

北歐人認為設計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美國人以之為賺錢的工具,日本人則認為設計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出口電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經濟來源。此時,設計的優劣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經濟命脈,以致日本設計受到政府的關注。日本的設計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設計變得十分強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沉重,他們能對國外有益的知識進行廣泛的學習,並融會貫通,最終成為己用。同時,日本民族的團體精神很強,使企業內部的力量比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傳統中有兩個因素使它的設計沒走彎路:一個是少而精的簡約風格,另一個是在生活中他們形成了以榻榻米為標準的模數體系,這令他們很快就接受了從德國引入的模數概念。空間狹小使日本民族喜愛小型化、標準化、多功能化的產品,這恰恰符合國際市場的需求,導致出現日本的電器產品引導世界潮流、橫掃世界市場的態勢。

又比如國際主義風格的產品可以指生產,並且人格低廉,適合廣大民眾的需求,僅它在設計過程中犧牲了民族性、地方性、個性,一心追求共性。現在是工業化向資訊化轉型的一個過渡階段,從長遠利益來看,產品必須有個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牢牢地佔有一席之地。在設計中,從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民族審美情緒同現代設計的些因素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設計體系,是設計的一個發展趨向。在這方面,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轉載請注明出處「哈佛設計」
來源:設計•中國
作者:白雲城主
http://design.icxo.com/htmlnews/2008/11/17/1333188.htm


延伸閱讀:《桌上的建築》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8087

0010408087_bc_01.jpg 
12位當今頂尖日本建築師的另一種創作 ——12組顛覆想像的杯盤設計
日本建築師最感動人心的茶具設計 體現茶杯茶碟裡的建築美學

青木淳、高松伸、伊東豐雄、妹島和世等12位當今頂尖日本建築大師的另類創作,帶你進入白瓷的cup & saucer世界,並告訴你建築大師與生活餐具的秘密關聯。

當建築師設計的不是大型建築,而是日常生活的杯碟小物這樣的「微型建築」時,該如何實踐這些構思和設計的原點,顛覆日常熟悉的功能形式,在解決問題、呈現理念的前提下,展現出新巧創意及個人風格,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美濃燒計畫12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designed 12 cups & saucers,是由以「美濃燒」聞名的日本岐阜縣的產業設計中心,以活化岐阜縣本地瓷器產業為目的,所發展出的計畫。由富田敏夫所提案主導,Oribe Design Center與12名代表日本的建築大師合作設計、生產杯與碟作品,這樣的跨界合作以刺激當地產業的計畫,在日本也是首次嘗試。

本書收錄12名建築師受邀為日本「美濃燒計畫」而各自構思系列杯碟之設計過程,包含青木淳、磯崎新、伊東豊雄、隈研吾、 妹島和世、高松伸、竹山聖、團紀彥、長谷川逸子、坂茂、葉祥榮、六角鬼丈等十二位當代頂級日本建築師作品,更輯錄這些建築師的設計理念、珍貴手稿及平面圖,並附錄建築師資歷簡介,帶領讀者優遊於建築VS產品設計的跨界舞台,體驗與眾不同的白瓷世界,更提供有志於設計領域的讀者,源源不絕的靈感。

摒除艱深的設計語彙,本書清爽淡雅的版面風格以建築師為單元,展示了當建築想像落實為產品設計,應如何在原始構思、基礎功能、形狀邏輯與設計理念各端點間擺盪取得平衡的完整過程;更讓讀者見識到這些建築大師如何以建築眼光,補捉日常生活的各種型態,在小小的器皿中展現極具空間感及凝聚力的各種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設計,建築師們親身參與實際生產、製作等各環節,如何兼顧理念與品質,並克服量產等技術性問題,成為他們建築設計生涯中,最精彩的挑戰。

※本書介紹的系列產品,都已正式量產銷售,明日博物館曾舉辦「12件當代藝術作品聯展」,也於MOTCASA設櫃陳列,產品訊息見諸於國內外設計雜誌的報導,可見力邀十二位頂尖建築師參與創作的美濃燒計畫,早已引發媒體強烈關注,除了成功將設計商品化行銷,也帶出了設計與時代及產業結合的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Rutles編輯部
岐阜縣產業設計中心CRIBE Design Center於2006 ~ 2007所進行的
「12位現代建築師所設計的12種樣式的杯&碟」的計畫。

參與建築師:
青木淳
磯崎新
伊東豊雄
隈研吾
妹島和世
高松伸
竹山聖
團紀彥
長谷川逸子
坂茂
葉祥榮
六角鬼丈  

名人推薦
建築作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李清志 撰文導讀
實踐大學設計研究所所長 安郁倩
建築作家 李清志
台灣資深設計師 王行恭
學學文創志業 副董事長 詹偉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