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肉不是肉?
理解,才能避免無知引起的害怕──《肉食星球》讀後分享/撰文.余采珊
翻開本書之前,原以為是一本科普著作,預期自己將被各種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的專有名詞弄得昏頭;不想,以上的想像只猜中整本書的十分之一。
或許可以說,這是一本以培養肉為觀察目標的民族誌。
作者是一位人類學、歷史學者,但此書涵蓋內容遠超過這兩領域——除了一般人不難聯想到的生命科學,甚至討論到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範疇中的議題,其討論範圍之廣、涉及學科之多,都令人讀書時,讚嘆作者的博學之餘,不免時刻懷疑自己此刻讀的頁面是否仍是同一本書。
書的開始是2013年一場培養肉漢堡的發表會。由此開始,作者追蹤、觀察、研究「培養肉」這種「未來食物」的發展,他不做任何預測或褒貶評判,只是單純寫下他這項新興生物科技產物的發展進程與「演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改變社會上對這項「新鮮」科技物的期待和意見。全書內容主要嘗試討論培養肉在各項學科領域下不同的定位,以多種角度切入議題,鏡頭或近或遠——或只是聚焦生物技術、當時最新發展,或綜觀歷史長河、追溯肉食經驗。
在第二章〈肉〉中,作者由「肉」一詞的字源、意義的演變和同語言中描述某種動物身上的肉的方式來探討「肉」一詞的定義,討論培養肉是否在其定義範圍,或者是擴充了它的定義域;2013年那場發表會上,第一個公開亮相、以「培養」方式製成的「肉」製品是漢堡肉,而非原肉排或其他形式,也有其有意或無意間造就的象徵意涵;由狩獵行為,討論「肉」如何影響人類在社會結構、自然生態中的角色,討論人類食肉,究竟是不是天性?「食肉」對人類而言的意義究竟何在?是單純渴望其營養價值?或此舉能賦予人類在社會、生態、歷史中的特殊地位?……這些問題與討論都與「培養肉」或其他未來食品的需求、被發明的原因、存在的意義等環環相扣,它們滿足的究竟是人類的哪一種欲望?「肉」究竟是什麼樣子?應該是什麼樣子?又或者說,它有所謂「應該」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