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品種」這種資訊在早期並不容易被咖啡使用者注意到,往往是從事烘焙的業者或是玩家才會稍微關切,但都不會過度深入、執著,因為前者所關心的是價錢與銷售通路;後者則把重心投注在烘焙技巧的改進。會正視看待「咖啡品種」問題多半是農業學者、植物學者、咖啡農以及喜好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的咖啡愛好者。隨著近年來國人對於精品咖啡文化的提升,自家烘焙者日益增加,咖啡貿易不再只是大盤商才能玩的生意,逐漸出現小眾集資直接向產地購買生豆或是加入國際生豆競標活動,咖啡品種也漸漸地受到購買者的關注了。
本篇文章架構是主要是根據Willem Boot在Roast Magazine(May|June 2006)所寫的-“Variety Is the Spice of Coffee“。由於Willem Boot本身是位烘焙師,同時,也是一位精品咖啡的愛好者,興起買地種咖啡的念頭後(筆者猜測應該是出資聘請當地咖啡農栽種),實際跑到巴拿馬去視察,發現巴拿馬不論在氣溫、降雨量、海拔高度、土質等條件也都很適合種植咖啡,因此,Willem Boot首先要面臨到的問題已經不再是「該不該來這投資買地?」,而是「該選什麼的品種的咖啡種植呢?」,因為咖啡樹從幼苗到成熟採收至少需要三年時間,現在所做的任何決定都將會影響至未來的三~五年,甚至十年,不得不認真思考。
咖啡屬於茜草科咖啡屬的常綠灌木,咖啡屬分支下的植物約有四十多種,其中具有商業價值的咖啡只有三種---阿拉卡種(Coffea Arabica)、羅布斯塔種(Coffea Robusta) 【註1】以及賴比瑞亞種(Coffea Liberica),這三個品種稱為「咖啡三大原生種」。阿拉比卡種佔世界生產總比例約70~80%,精品咖啡是需求大宗;羅布斯塔種佔20~30%,主要被用於即溶、罐裝咖啡,咖啡因的含量是阿拉比種的二倍;賴比瑞亞種由於不耐葉鏽病且風味差,只在西非蘇利南、利比亞、象牙海岸等國內交易買賣,並不盛行於世界各地。
咖啡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許多挑戰,例如潮溼、霜害、病蟲害…等,其中又以「葉鏽病」傷害最大。自然萬物在物競天擇下會進行演化,咖啡樹也是如此,因此,本篇文章所提到的「帝比卡種」、「波旁種」等屬於生物分類學「界、門、綱、目、科、屬、種」中的「種」之下,向下依序分類可分為「次種」、「變種」及「品種」,其中有屬於自然演化出現的突變品種,也有人為刻意培育為特殊需求的品種。一般市面上常看到的阿拉比卡種只是很概略的說法,實際的品種沒有細分,只能知道它們的上游祖先是阿拉比卡種。
以下介紹由阿拉比卡種演變來的的品種
【Typica】帝比卡種
最接近原生種的品種。豆型稍長,像被拉長的雞蛋,在中美洲有Arabigo或criollo的稱呼。有乾淨的檸檬酸味,餘韻甜,對葉鏽病扺抗力低,使得照顧不易,樹株結實量低,再加上收成期長(每2年收成一次),產量少。
【Bourbon】波旁種
由 Typica突變而來的次種,與Typica同是目前最接近原生種的品種。在馬達加斯加島旁的Reunion(原來地名為Bourbon)發現。有些咖啡專家認為Bourbon只不過是Typica的自然變種,沒什麼特別的!但其實不然,Bourbon有屬於自己的特色,與Typica同樣有優質的口感,似紅酒的酸味,餘韻甜,可從咖啡樹的葉子與豆貌來分辨Typica與Bourbon,Bourbon的葉子比較寬大,結實的咖啡櫻桃比較小,生成比較密集,因此豆貌相對於Typica比較小、比較渾圓。在肯亞及坦桑尼亞利用Bourbon子代進行人工混種,出現「SL28」及「SL34」人工新品種,因為風味表現佳而著稱。Bourbon結實量雖然有比Typica高,但收成期同樣是2年,也算是產量少的品種。
【Caturra】卡杜拉種
Bourbon的突變種。最早是在巴西被發現,1937年在巴西Minas Gerais開始種植商業利用。口感上帶有檸檬或是柑橘的酸味,在甜度方面不及Typica與Bourbon,因為Caturra的甜度是決定於栽種者施肥的次數與劑量,擁有高產能,但若要維持產能必須持續施肥與剪枝,因此樹株矮且分枝多。雖然產能提高,但因為收成期需要2年與照料成本較高,使得產量還是有所受限。
【Mundo Novo】蒙多諾渥種
Typica與Bourbon混種。樹株高三公尺以上,使得採收不易。口感上缺乏甜味而且後段有苦味出現。優點是能耐蟲病害,有高產能,可是高產量品種。
【Catuai】卡圖艾種
Caturra與Mundo novo交配種,Caturra的樹株矮而Mundo novo的樹株高,混種之後改良高度較方便採收。口感soso,甜度表現與Cattura類似,施肥技術有很大的關聯。種植密度較高,適當地施肥就能擁有高產能,樹株耐操,能扺抗風雨摧殘,收成期短只要1年,但缺點是壽命短,只有10年。
【Maragogype】馬拉嘎吉坡種
Typica變種。在巴西Bahia名為Maragogype的地方發現,豆子顆粒極大,因此有大象豆之稱。口感很溫和帶有微微酸甜,並不容易烘焙,建議淺烘焙,因為深烘焙將無法把特色表現出來。產量很少。
【Pacamara】帕克馬拉種
Maragogype與Pacas混種,算是Maragogype的表兄弟。
【Pacas】帕克斯種
Caturra與Bourbon混種。
【Catimor】卡帝莫種
Timor【註2】與Caturra混種。1959年在葡萄牙被發現。口感顯明容易分辨,苦酸帶點澀味,餘韻常有鹹味。種植密度高,而且對葉鏽病的扺抗力強,成為高產量的品種。過去拉丁美洲曾在農業專家們的建議之下大量種植Catimor種,經過十年專家們証實了他們的建議是錯的,因為咖啡農無法以適合的價錢出售他們所種植的咖啡豆。
【Geisha】藝妓種
Geisha是巴拿馬特有的咖啡種,近年在精品咖啡大放異彩,問市短短的幾年間就有”精品皇后”之稱,算得上是巴拿馬咖啡的寶貝,目前產量少價格高,咖啡農們號稱是近年才發現,但事實並不是如此,Geisha不但早在1960年就已經出現在巴拿馬,而且巴拿馬國內許多培育單位也有許多Geisha的種子,Willem Boot預測5年之後巴拿馬Geisha品種的咖啡會大量增加,也建議烘焙者們不必急於一時。1931年,在衣索比亞西南部就被發現,在當地有許多不一樣的稱呼,例如Gesha。1931、1932年,以分別以Abyssinian及Geisha的名稱進口至肯亞。1936年,肯亞將收成的Geisha種子拿到烏干達及坦桑尼亞種植。1953年七月,坦桑尼亞將子代樹株送到哥斯大黎加,母株留在自己國家。1960年,透過CATIE【註3】巴拿馬正式培育 Geisha。Geisha香氣佳,餘韻甜且乾淨、有特色,果實味,帶有明亮的果實酸味,例如羅望子、芒果、木瓜,口感非常柔順,特徴可與衣索比亞水洗豆比較。
最後,Willem Boot究竟選了什麼品種呢?
無庸置礙地,一定是Geisha!
他買了一萬株Geisha幼苗,決定在明年夏天種植。
【註1】羅布斯塔種(Coffea Robusta)事實上是剛果種(Coffea Canephora)的突變品種。
【註2】Timor是阿拉比卡種與羅布斯塔種的交配種,葉鏽病的扺抗力強。
【註3】CATIE-Tropical Agronomic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References]
1. Willem Boot, " Variety is the Spice of Coffee - Geisha & Other Varietals ", Roast~Magazine, May|June, 2006,p.26-29。
2. 田口護, 黃薇嬪譯,《咖啡大全》,積木文化,p.8-21。
3. Kenneth Davids,謝博戎譯,《咖啡自家烘焙全書》,積木文化,p.100。
4. Mary Banks, Christine McFadden, Catherine Atkinson,周昱威&許水龍譯,《世界咖啡百科》,品度,p.56-59。
轉載自http://mayaroast.pixnet.net/blog/post/2400284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