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2 
【聯合報/張小虹】

美國當代激進女性主義哲學家瑪莉.達利向來語出驚人,她說,父權社會有種病入膏肓的「戀屍症」,只喜歡「死」的女人,不喜歡「活」的女人,前者順從乖巧,後者叛逆不馴。她說,我們要以「愛生」(biophilia)取代「戀屍」,才能讓女人有血有肉地復活。


樓蘭女 透過科學「復原」

但如果此處的「戀屍」不再只是一種文學隱喻的用法,那我們該如何看待一具號稱「東方木乃伊」的真正女性屍體呢?年底即將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樓蘭女屍」,一九七九年在新疆地區樓蘭古國遺址出土後,就備受世界考古人類學者與科學家的青睞,先是依據其身上所殘留的羊皮,用碳十四測定出此女屍的年代距今三千八百年,又用DNA的基因研究確定其為高加索人種,晚近更透過頭部骨骸的X光掃描與電腦技術修復,描繪出一個鼻梁高窄、下巴尖翹、髮色紅棕的白種「樓蘭美女」。但姑且不論當代視覺科技的高度發達,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讓一具乾癟的「樓蘭女屍」搖身一變為亮麗的「樓蘭美女」,也不論此「樓蘭美女」的西方人種論所引發的新疆主權政治爭議,此透過層層科學與偽科學努力所「復原」的,還是一個「死」的女人,一個生前一五五.八公分,現重一○.一千克,血型O型的女人。


但在「樓蘭女屍」來台展出之前,「樓蘭女」卻早已在台灣的劇場中激情「復活」。十五年前由吳興國、魏海敏、林秀偉領軍的「當代傳奇劇場」擬改編希臘悲劇《米蒂亞》,因受新疆考古發現的激勵,遂極具創意地將古希臘的場景,轉換為荒寒大漠中的樓蘭古國,創作出視聽震撼力十足的《樓蘭女》一劇。全劇以神秘的抬棺儀式開場,從棺木中迸裂出樓蘭女的千古幽魂,遂化身為有血有肉、敢愛敢恨、集情愛與暴力於一身的女人。這種「復活」來自文學想像力與劇場創造力的皺摺,讓希臘與西域、上古與當代相互貼擠。這樣的《樓蘭女》不是考古的乾屍,不是科學的數據,而是文學劇場的新「感覺團塊」,強烈摧毀既有藝術表達形式的框架,既前衛又東方,既異域又魔幻,充滿「不倫不類」的異質性。


樓蘭女 又因戲劇「復活」

那時擔任服裝設計的葉錦添,初到台灣,還未功成名就,還沒有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的光環,但他那時的服裝設計最是狂野華麗中有委靡的蒼涼,該是葉錦添最棒的劇場服裝作品。那時的許博允更像一個音樂創作者,動人融合傳統戲曲與少數民族歌謠,讓鑼鼓點與擊奏樂並置,後更加入了蒙古呼麥、西藏梵唄的聲腔,無有囿限。那時的林秀偉能導能舞能改編劇本,更將《樓蘭女》中「此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的女性意識發揮到極致。那時的魏海敏和吳興國,在最道地京戲身段唱腔的科班訓練中,找尋最猛烈的自我突破與自我超越,毫不畏懼地在原本強調忠孝節義的京劇傳統中,衝撞出毒殺情敵、手刃稚子的人倫悲劇,其勇氣與成就,令人擊節。


而歷史作為一種力量的皺摺似乎從未停歇,正當台灣的《樓蘭女》配合新象卅周年而即將在國家戲劇院全新推出之際,新疆的「樓蘭女」也在同時來台展出,兩個「樓蘭女」跨時空、跨文化的相會,既是上古與當代、文學與科學、劇場與考古的邂逅,也是所謂虛構與真相、想像與紀實、傳奇與數據的交錯,精采可期。(本文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2008-12-02/聯合報/A4版/要聞】

魏海敏官方部落格:http://blog.yam.com/weihaimin

魏海敏傳記:
《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積木文化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40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積木文化 的頭像
    積木文化

    積木文化‧發掘日常中渴望的美好與趣味cubepress.com.tw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