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和今日的城市又有甚麼差別?
人不是為了某種抽象思考或風格才發展建築,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的生存之道,這些生存之道的體現就是聚落。


聚落和聚落研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對於聚落的興趣最初還是緣於學生時代對民居的思考。記得畢業設計時,我曾經走訪雲南的一些村落,那時便感到村落中有一種生活,比起那些「人去樓空」的宮殿、已成為博物館的府邸,或已成為陰宅的陵墓,聚落是活生生的,建築與生活在裡面的人是有關聯並相互照應、互為一體的,而宮殿府邸則如同沒有生命的蠟像。同時我也發現,聚落的魅力並非來自其中的某棟房子,因為聚落中所有房子集合起來所形成的整體關係,遠比單一的民居更有意義。由於以往我們的研究多以民居個體為著眼點,為了分辨群體和個體在關係上的不同,我們將「聚落」—這個更能體現人們某種生活聚合狀態的概念—加以引進,以區別以往作為突出個體的「民居」概念的思考。
向世界聚落學習-圖P56.jpg

聚落與我們以往認知的村落,看似沒有多大區別,但實際上從定義及內涵上來理解,其指涉的卻不僅是村落。如前所述,所謂聚落,指的是人類聚集生活的一個集合體。因此聚落概念的外延實際上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村落,也就是那種小的鄉村,還有一部分—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城市。村落是我們「昨天的人類聚集生活的集合體」,而城市則是我們「今日人類聚集生活的集合體」。如果從這點來看,那麼相對於「今天的城市」,聚落可以說是「昨日的城市」。

然而昨日和今日的城市又有哪些差別?從一個最為本質的角度來說,今天的城市多半是在法律體制下發展起來的,是以某些眾多的人在聚集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共性特徵,並通過法律的形式來約束和造就的;而村落則是依村落使用者的自身要求「自發」地建設而成。這兩個部分的共通點,就是兩者都是由人類居住的群體,並依據相互關係所產生的形態,它們共同構成了「聚落」這樣的一個概念。有所不同的是,村落是自發的,而城市則是被制定的。儘管城市的早期形態有時也是以自發的情形居多,並在後期逐步為法律所建制,但現代的城市從大的範圍上看,往往還是以人為的規劃產生為主。


我們在這裡所談到的「聚落」,儘管它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但是具體落實到我們的現實中時,由於聚落外延所包含的「城市」的部分出現了「城市研究」的分野,於是聚落研究所指的「聚落」這個概念,就變得非常窄小。這裡的聚落,實際上是指那些自然形成的人類共同聚居集合體,而我們之所以會著眼於「昨日的城市」—聚落—而非今日的城市,是因為聚落本身保留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形態,處於一個不活躍期,這點對我們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在觀察一個人類聚集的場所時,若要研究那裡的生活狀態,是以一個動態的生活狀態為研究對象,還是以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狀態為研究對象,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點是不同的。

聚落中所呈現的「狀態」,實際上是聚落生活中的人在一種「無意識」的經驗下完成的,不管是街道的寬度、房間的佈局和尺度,都體現了人的本能表現和需求。例如在現存的聚落中,你會發現很多人共同生活,並參與當地的建築活動(即村落的營造活動),都是出於自發性的本能,而不是建築師事先為他們設計好、規劃好的。

而現在的城市則帶有某種偶然性,並具備大量規劃性的產物,因為城市有法規約束,是受人為限制而形成的東西,其中有多少人「本能」的東西,實在值得思考。反觀聚落的形成卻很少有人為限制,它們往往是一種自然的、沒有規則的狀態,即沒有所謂人為的規定,完全是靠居民自身的需要、約定俗成而形成的。甚至住居大小和規模也是根據自己的經濟和對空間的支配感,以及自己的家庭人口等因素來考量的。因此,今天在建築逐漸地脫離了人的本能需求,而趨向「視覺化」和「表演化」的現實情況下,聚落本身或許能給我們更多的「本質」層面的啟示。

(摘自《向世界聚落學習》/ 積木文化 / 王昀 著 )

聚落圖.JPG 

中國最受矚目建築師王昀聚落考察,繁體版《向世界聚落學習》04/20上市!

《向世界聚落學習》
向世界聚落學習-封面240.jpg
平裝.全彩.224頁.17×23cm.定價360元.2010.04.20 全省書店上市

人不是為了某種抽象思考或發展風格才蓋建築,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的生存之道,這些生存之道的體現就是聚落。

※ 專業推薦
夏鑄九 台灣大學城鄉所所長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任兼所長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王昀的聚落新觀點

本書介紹包括伊斯蘭國家聚落、希臘米克諾斯島聚落、北非摩洛哥聚落、中國雲南聚落、義大利威尼斯聚落,甚至是四川大地震後已消失的汶川聚落……以迷路、階梯、廣場、幾何學、塔、擺飾、光孔等有趣概念,王昀翔實的觀察記錄以及充滿感受性的文字,顛覆讀者對「老聚落」的固有認知,並產生某種奇異的心理感受,這就是王昀在建築中所體會到的人味與感動。

關於迷路,他說:
中國的聚落空間構造大多是比較明晰的,一看就一目了然,但希臘米克諾斯島上村落的通路卻是轉來轉去,我將之詮釋為一種「迷路空間」。迷路還分成街道錯綜複雜的平面迷路,和層疊建築的立體迷路,甚至威尼斯聚落中,還有水陸雙重交錯與穿插所造成的迷路。當你對空間認知完全難以掌握時,就會產生一種有違期待而造成的複雜心理感受,加上遊走和迷途之間,觀察角度和風景視野不斷轉換,無形中便增加了迷空間的豐富度、新鮮感,以及生命力。

關於樓梯,他說:
樓梯是聚落中聯繫不同空間層面的扭帶。帶你從一個空間層面(一種狀態)轉到另一種。聚落中的樓梯和大台階不僅對空間起了切割的作用,而且營造出強烈的街道空間蒙太奇效應。許多部落中喜歡將室外樓梯作重複地使用,讓整體內部空間產生強烈的韻律和節奏。。。

 


◎ 作者介紹
王昀
北京「方體空間工作室」創辦人、現職北京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昀,是近幾年頻頻代表中國躍上國際舞台的建築師之一,於1998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博士學位,師承研究世界聚落而出名的設計大師原廣司。他將東大學求學期間周遊世界、研究人類聚落的心得形諸文字,精闢分析聚落的形成、建築樣貌、人與空間的互動,旁及社會與人文交織的文化層面及集體意識的風景,鮮明反映了大陸新一代建築師在面對歐美後現代主義的衝擊下,除了不盲從跟隨新思潮,更反思傳統,在理論與實務上獨出蹊徑闖出一條路的豐碩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