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道器相容
台灣設計界導師林磐聳

平面設計界喜歡稱「資深前輩」為大師,有些人聽來欣然接受,也有人謙稱不敢當,更妙的是,有人受也不是,拒也不是,乾脆把冠在自己頭上的稱號給了新的註 解:林大師於是成了師大林!這個一輩子和師大美術系所結緣甚深,一路從大學就讀、研究所畢業到擔任教職,後來成為師大美術系首位「設計背景」的系主任兼研 究所所長,並一手催生台師大文化創藝產學中心,他就是自稱「在師大工作的師大林」的設計大師林磐聳。 

2007年林磐聳榮獲「國家文藝獎」,正好是他「五十知天命」的年紀,雖說得獎只能算是他人生中「很平常的事」,但是這個國家級獎項不僅肯定了林磐聳的學術貢獻,對許多平面設計人來說也是感到與有榮焉!


設計,從成長而來

出生於屏東鄉下,父親卻很有遠見地幫他取了個「很有氣勢」的名字,而這個讓人過目難忘的名字,似乎也領著他一路長成「一棵大樹」。林磐聳表示,父親常說手 指長的人做事細心,腳掌大的人個性穩重,於是為他取名「磐聳」,希望他如磐石聳天,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2001 年,林磐聳在「視覺.心象.林慶雲」一書提到,「父親為我開啟了藝術的門窗,讓我看到了五彩的春光」,可見父親對他投入設計這個行業的影響之深。


1976 年,受家庭薰陶的文藝青年進入師大美術系,林磐聳成為王秀雄老師口中的「有想法,很堅持並且清楚自己方向」的班長,1978 年台灣時報找上林磐聳擔任副刊的特約插畫,一幅插畫稿費 200 元,是當時每月公費的四分之一,可說是非常優渥的收入。有了這種「實務經驗」,同年林磐聳和同學丘永福、高思聖等人一起接下古亭國小、春暉幼稚園的整體設 計規劃案,這也是他與 CIS 的第一次接觸。很快的,三人小組就成了「巧師設計工作室」,由於受到業主的禮遇和尊重,從此對於設計的價值有了不同的考量。


師大美術系畢業那年,林磐聳同時抱走設計組的平面、立體、空間三個第一名,但是,為了繼續深造的考量,他放棄到教育部所分發的實習學校,反而在學長楊恩生的引薦下前往協和工商實習。之後,林磐聳果然順利考上第一屆師大美術系研究所,並進入基隆二信中學美工科任教。


名氣,從實力而來

就讀師大美術系時期,林磐聳偶然間發現了「日本設計之父」中西元男在 1971 年出版的<DECOMAS>(經營策略的設計整合),簡直是如獲至寶一般,書中集結了各國知名企業的 CI 設計案例,就像是為他打開了一扇國際視野的門窗,當然好書也有好價錢,一本書花了三分之一的月薪,林磐聳咬牙買下之後,笑說「因為實在太貴,所以只好常常 看才能回本」。


做為一個「設計粉絲」,林磐聳不僅是買書看書,還與中西元男積極通信,溝通彼此的理念,當然會日語的父親幫了很大的忙,由於受到<DECOMAS>的影 響,林磐聳也整理思路開始撰稿出書,服預官期間撰寫<企業識別系統/CIS>,並於 1985 年出版,這本書不僅成為兩岸設計科系的教學用書,也讓他成為 CIS 的先驅者:林磐聳表示:「設計產業分為上游、中游、下遊。上游大齒輪一轉,帶動中、下游的小齒輪,整個設計界就會動起來;我個人比較傾向上游的大齒輪角 色,因而投入 CIS 設計。」


1989 年林磐聳與同學及學生共同成立「登泰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從隔年起開始往返中國大陸、港、澳演講,被業界譽為「台灣設計界導師」;所完成的設計案,包括中 華電信、故宮博物院、海洋大學、民視等案,大陸地區則有頂新集團、長城潤滑油等超過 80 個成功個案;1993 年中西元男出版新書<NEW DECOMAS>,蒐錄了 12 位亞洲地區的 CI 設計名家,台灣區的兩位就是廖哲夫與林磐聳,距離當年對設計心嚮往之的大學生涯也不過十五年之久。


視野,從旅行而來

若要說十五年成就一個大師,林磐聳一定不會同意,因為他的成功是要打從出生就要開始算起,當年若不是二哥林文彥組成「草田風工作室」設計聯誼會,也許也不會促成他決定走入設計領域,自小受家庭親情的薰陶,也是日後成就林磐聳的重要能量。


1994 年林磐聳與中西元男及趙英濟在北京組成「ACIC:亞洲 CI 聯盟」,共同推動 CI 在大陸的發展。除了兩岸的 CIS 規劃,林磐聳也參與台灣教育部、文建會、經濟部所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充份發揮了「大齒輪」的帶動作用,而早在 1998 年就投入奧運會及博覽會現場研究,也讓林磐聳從此開始了「空中飛人」的生活。還好他生性喜歡旅行,既讀書也讀人,當然更要閱讀世界!


林磐聳認為,旅行就像是一種心靈放空的方式,稱做是 Grand Touring of Mind),這幾年來,不論是為了收集國際大型活動的資料,或是參與國際設計活動交流、擔任評審,都讓他有機會去到更多不同的地方,尤其是 2001 - 2003 年擔任 ICOGRADA 財務長任期,每季到不同洲際國家開會,足跡遍及歐、亞、美、非的各大城市,這使得視野有了大大的成長,對林磐聳而言,旅行就像是一種設計旅行,可以開啟五 感共鳴,因為聚焦在開啟不同的視野,旅程的疲憊也只是「附帶條件」而已,自己早就練就「讀秒即可入睡」的功力,很多人看他行程滿滿,不免好奇他的時間管理 要怎麼做?林磐聳說,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大多數人「用小時」來計算時間,上場比賽的籃球選手則「用秒數」來計算時間,專注的面相不同,結果也 自然不同,這就是時間管理。


佳色,留待後人來

2005 年林磐聳接任師大美術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也是師大創校 58 年來第一位「設計」背景的系主任,同年師大美術研究所「第二屆美術創作班設計組」的畢業展覽,開放給社會大眾一起來聽講、研討,林磐聳深信,設計是台灣下 一波經濟轉型的競爭力。他引用宋朝曾鞏在<戰國策目錄序>中提到:「設心,注意,偷為一切計也」,孫子兵法也說「始記第一」,在在都彰顯「計」的重要性。


然而,與其說是堅持一種設計風格,林磐聳更堅持的是設計觀,他指出,中文的「設計」是指「設想計劃」強調思考與計劃,但在日本人則是把「design」直 接以外來語譯讀,並以中國傳統稱謂「意匠」做為討論設計的近似辭。意是「音 + 心」,是指傾聽業主和消費者及設計者內在的聲音,匠是善用工具與技術嫻熟老練的意思,意是想法,即為道,匠是作法,即為器,林磐聳認為,設計應是先知後 行,先有想法,再找出適切而有效率的方法,這就是「林氏秘法」的知行合一,道器相融。


僅管長期致力於設計教育及推廣,也仍不免擔心,現下電腦世代的創作表現,會因為被機器所牽絆而造成設計同質化的問題,林磐聳語重心長地說,設計是我願意投 入一生的事業,包括創作、教育、推廣,三者都是我的夢想,近來把許多心力都放在整合藝術與設計資源上,就是希望可以藉此發揮藝術原創的潛能,以提昇台灣新 一代設計的能力。

 

喜讀詩書也愛引經據典,林磐聳不像時下設計人追求「時尚亮眼」,反而有一種儒學的氣度,問他好作品具備的元素這種很「標準」問題,他舉鄭板橋「刪繁就簡三 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前句是追求萬般事物的本質,後句是必須展現創意新穎的獨特面貌,好的設計要兼具「本質是內涵,創新是表現」,二者不可缺一。

 


投身「設計」三十年,林磐聳引用弘一大師『志別師』來說明自己的心境,「我到為種植,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他始終堅信,「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但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設計,顯然就是他心靈的故鄉。

 

 

黑秀人物小檔案
林磐聳
1957 年生,台灣省屏東縣人,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

曾任
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兼美術研究所所長。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奧運藝術研究中心顧問。

現任
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文化創藝產學中心主任、視覺設計學系籌備主任。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視覺形象設計協會、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等顧問

榮譽
2007 榮獲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獎
   捷克布魯諾雙年展協會榮譽會員
2004 經濟部商業司「商業設計傑出創意獎」
2003 美國紐約 Phaidon 出版社「Area/100,Graphic Designers」世界百名平面設計家之一
2002 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成就獎
1993 日本出版「New DECOMAS」亞洲十二位 CI 設計名家

採訪撰文:吳秋瓊 (woomore.wu@msa.hinet.net)


參考書目:《好樣:台灣平面設計14人》,積木文化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08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