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第1053期 2008-01-28
撰文者:王茜穎
台中歌劇院、高雄世運會館,都出自伊東豐雄之手,他的作品融合自然元素、充滿快樂能量……。
日本國寶級建築師 伊東豐雄
這是名列國際前十大建築師的伊東豐雄的第十二個建築冒險記。
這場冒險發生在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宛如一塊巨大起司的大都會歌劇院,將在台灣出現。伊東稱她為「壺中居」,壺裡乾坤,究竟有何玄機?
他的建築觸角:五年內包辦台灣三大地標建築
說起伊東豐雄這個人,你可不能不認識他。未來五年,伊東的重要地標性建築,將讓台灣北、中、南三座城市大變貌。除了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之外,高雄二○○九年的世運會主場,以及台北的台大社科院,都吹起伊東風,意味著某種生機盎然。
走進東京澀谷的伊東辦公室,壺中居正在加緊繪製細節。遇見他時,他身穿藍格子襯衫、灰白頭髮中分、臉上則掛著一副黑框眼鏡,講話輕聲細語,其實是一個靦腆的日本歐吉桑。
二○○二年,伊東一舉拿下威尼斯雙年展終生成就金獅獎,六十六歲的他,有人說是大器晚成。在日本,他與另一位國際建築大師安藤忠雄齊名,分據東京、大阪的兩人,被並稱日本建築界的「關東關西雙雄」。
伊東豐雄的作品,總是令人驚豔。他可以在西班牙特拉維哈(Torrevieja)泛著粉紅色光澤的鹽水湖沙丘上,蓋起螺旋狀的超大捲貝殼建築。在全球最繁華的東京銀座的鬧區中,他依然可以在滑過鋼鐵建築光滑的表面,創造出水滴濺開般的驚奇。在聚集國際精品的東京表參道上,他也可以種下混凝土樹木,讓樹枝般的結構參差不齊的向上攀長,讓白天的陽光、夜晚的燈光,自然從枝葉間灑落。
走進伊東的事務所,住家公寓般大小的空間裡,淺淺的漆著乾淨的白色,小小的會議室、小小的茶水間,但工作檯上的建築模型,卻透露著,這裡承載著巨人的夢想。
建築,對伊東來說就是謎樣的生物。六十六歲的伊東豐雄,要蓋的不是盒子狀的建築,而是活生生的有機建築。拿他最新的設計——台中歌劇院大起司來說,「與其說是建築,不如說是柔軟、謎樣的生物活動狀態,」他這樣詮釋。
在這場激烈的國際競圖中,晉級五強的包括台灣的簡學義、英國的札哈‧哈蒂(Zaha Hadid)、日本的遠藤秀平(Shuhei Endo)與荷蘭的克勞斯‧肯‧康(Claus en Kaan)等建築師事務所。但決選中,伊東以六:○擊敗因設計台中古根漢博物館聲名大譟的普立茲克獎(The Pritzker Prize)得主札哈‧哈蒂。
伊東贏在善於創造不可能的驚喜。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曾成德就說:「伊東的建築總是令人驚喜不斷,很想知道他這次又會做出什麼東西來。」
他的建築美學:師法自然,既藝術又生活
「聲音的涵洞」(sound cave)即是這次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最精彩的設計,柔軟彎曲如軟骨的建築開滿了彼此相連的洞窟,彷彿是身體的毛孔,建築開始會呼吸、吐納,都市的聲音也穿透聲音涵洞而來。歌劇院不再是傳統定義裡封閉孤立的空間。曾成德形容:「他的方案既內又外,既呼吸又吐納,既藝術又生活,既古典幾何又絕對當代。」
支配二十世紀的現代建築的精神不外乎兩種:一是科比意(Le Corbusier)式的純粹幾何學形體;一是均質的格子狀建築。這兩種精神支配著今天的城市地景,無論到哪裡,幾乎都被鋼鐵與玻璃蓋出來的大量生產的盒子建築覆蓋,人們走進又走出盒子,在抽象、脫離自然的盒子裡過日子。
「那真的能夠帶給人們真正的活力嗎?」伊東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強烈質疑,「沒有任何東西是比洗練的狀態更會損害到創造性的了。」自然界有這麼多可能性,為什麼建築非得長一個樣子呢?人為什麼要活在盒子裡面呢?這樣活得像個人嗎?
問起他最喜歡的城市,他答是曼谷的湄公河畔。因為水鄉沿岸的住宅,朝向運河大剌剌架出去的露台、往河邊下降的階梯,窗外怒放的九重葛幾乎爬進房子裡,沒有內外之分,沒有盒子的局限,人與環境緊緊連結。
在伊東的建築冒險之旅中,他總是問自己:「我能把自然界的規則,運用到建築上嗎?」
他展開追尋非線性建築之路。過去建築師是先有形,知道建築會長什麼樣子,才請結構技師去計算如何蓋起來。但伊東豐雄的冒險則是從放棄盒子形體開始,他想建出像自然孕育出來的建築,關鍵是找出自然界的成長規則。
一個自然的原型,就是自然長出。例如螺旋,一可以是像貝殼一樣捲起,內藏無限擴展的強力螺旋結構;二可以是化身螺旋枝葉,為了採擷陽光,以免擋到下方的日光;三可以是螺旋狀上升的暖空氣造成的巨大氣流漩渦。在伊東的黑框眼鏡背後,他總是可以與天地萬物連結,想像出各式各樣流轉的建築樣貌。
師法自然,成就了今日的伊東格局。在創造出知名「龍貓森林」的谷戶鄉下,伊東循著河谷間的水路,找出既像雪花、又像樹的「水樹」形式,這個水樹概念,就變成了西班牙馬德里郊外小河流經的生態公園。
他的建築科學:六十一歲學到電腦運算法揮灑自如
屬於現代主義派,但伊東總是勇於打破現代主義的格子。這份狂野的自然想像,背後藏著複雜的電腦運算「設計演算法」。在設計手稿上,伊東在紙上冒險,將一個格子隨意找出四點相連,形成小一號的格子,再反覆依循定出的規則畫出內部無限個方格子,一個安定的方塊就幻化為一朵玫瑰、切割出無限多種面貌。
隨機的迴轉、動搖、曲折,就變成了有機建築的樣貌。這種不敢預知的決定點,讓建築就像結晶自然長成,就像樹木開枝散葉。你不會知道結果是什麼,這才是他心中的建築冒險。
他不只是要讓世界驚豔,也讓自己充滿驚喜。他曾說,「做建築很無聊,只有當你能從常識中解放出來,那一刻才吸引我!」
很難相信,這套複雜的電腦運算方法,是他六十一歲時和倫敦工程顧問公司ARUP首席結構工程師西薩.波曼(Cecil Balmond)合作時學的,自此得以在各地創造自然生長的建築。
他也將自然生成的伊東式建築帶進了台灣。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即是將不規則的細胞形薄膜,如織品般一層層不斷自由交疊的結果。
他的突破在於,找回了建築中的新自然,也聽見了被困在現代主義格子裡的人在呼喊他。
就像很多建築師一樣,東京大學畢業的他,有著某種驕傲。他承認自己年輕時做建築,不但如此,心中還暗自覺得建築就是不要有人在裡面比較漂亮,明明是給人住的建築,還會故意把人真正在用的家具撤走,只擺一張單純的椅子,刻意營造樣品屋空蕩蕩的感覺。
他一直以為自己看不見人味,摒棄人味,但在他內心深處,其實他都看見了,從他早期為親人蓋的住宅,可窺一斑。
他的建築哲學:由摒棄人味到傾聽人的呼喚
一九七六年,姊夫猝逝,他為守寡的姊姊和小姪女蓋了新家──中野本町之家。巨大、沉重的灰白色混凝土內凹成一個「U型」,只對內開口,對外隔絕。像是一個人拱著背將自己封閉起來,背對外面的世界,暗自療傷。一棟建築,卻像活生生的「鎮魂碑」。
直到二十年後,當孩子成年獨立,他們賣掉土地、拆掉房子,挖土機彷彿敲碎了這塊鎮魂碑,人從哀傷中走出來,重新走進了社會。
在伊東漫長的四十年建築生涯中,要說其風格真正的轉折點,就出現在一九九五年他拿下仙台媒體館的競圖首獎,展開了六年漫長的對抗,他的作品遭到居民劇烈反對,他必須和人碰撞,也開始真正思考建築是為誰而做?
他心目中純美學式純白、透明的玻璃建築模型,正是現代主義大師密斯(Mies Van Der Rohe)對「純粹」的追求。沒想到卻引發居民強烈的反對聲浪,沒人看得懂他提出的純美學建築,都是玻璃和扭曲的大柱子,卻沒有牆的房子,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來蓋?
最初他很憤怒,覺得這些人根本不懂建築!但也迫使他去擺脫無人的樣品屋思維,學習從人的角度去思考的起點。
在這裡安排的不是規範行為的房間,而是先去思考人在這裡會想做些什麼,怎麼讓各式各樣的姿勢自由而快樂伸展的場所。他把空間打開,變成大家的遊戲場,讓各個世代的人去起化學反應,自由開展不同的使用方式。
當他聽進了居民的聲音,搖曳著海草般柔軟姿態的建築在眼前展開。開放的空間沒有一堵牆,打破了在被規定好的空間裡,只能做被規定的行為的限制。伊東,不但解放了盒子建築,又解放了人,也將自己從現代主義的狹路中解放出來。
他在二○○六年出版的《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十則》寫下:在大自然當中,充滿著許多快樂的場所。「想要在那棵樹蔭底下看書」、「想要在那上頭睡午覺」。有著很多如同身體那般,自然的對我們細語呢喃的,充滿感覺的所在。
六十歲後才大器晚成的伊東,終能隨心所欲,呼喚自然,並傾聽人的呼喚。
*伊東豐雄小檔案
出生:1941年
學歷:東京大學工學系(建築系)
經歷:菊竹清訓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現職: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執行長
獲獎:2002 威尼斯雙年展終生成就金獅獎
2005 英國皇家建築協會建築金獎勳章
2006 英國國家建築師協會大獎
*隱身澀谷、被紙淹沒的大師基地
「被紙所淹沒的辦公室」,伊東豐雄這樣子形容自己的事務所。
伊東的辦公室,在有如台北西門町般熱鬧的東京澀谷車站附近。事務所位於一條巷弄大小的斜坡上,外表跟一般住家公寓沒什麼兩樣。若真要說兩者有什麼差別,那大概是屋內除了必要的粉刷,簡易的灰色地毯,幾乎沒有其他裝潢,更別談什麼門面。
幾十個人擠在三個樓層裡,各層辦公室裡到處堆滿了設計圖、模擬圖、還有各類的模型。放眼看去,工作桌上正放著趕工中、三月份將在北美館展出的模型,地面彷彿開出一朵朵花,刻意做出凹凸不平的痕跡。
最整齊的一角,當屬大片玻璃外整齊的街道了吧!但我被邀請入內時,據說已經緊急整理過了。照伊東自己的說法,辦公室裡常常連建材、型錄也散亂一地,圖紙與模型亂撒,一走動就一定會卡到什麼。無怪乎當他看到電視上偶像明星木村拓哉與田村正和主演關於建築師的日劇中那種光鮮亮麗的事務所,大師也忍不住為文發牢騷:我簡直就好像是為了這些紙屑與垃圾堆在付房租一樣。
延伸閱讀:《桌上的建築》,積木文化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8087
★內容簡介
12位當今頂尖日本建築師的另一種創作 ——12組顛覆想像的杯盤設計
日本建築師最感動人心的茶具設計 體現茶杯茶碟裡的建築美學
青木淳、高松伸、伊東豐雄、妹島和世等12位當今頂尖日本建築大師的另類創作,帶你進入白瓷的cup & saucer世界,並告訴你建築大師與生活餐具的秘密關聯。
當建築師設計的不是大型建築,而是日常生活的杯碟小物這樣的「微型建築」時,該如何實踐這些構思和設計的原點,顛覆日常熟悉的功能形式,在解決問題、呈現理念的前提下,展現出新巧創意及個人風格,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美濃燒計畫12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designed 12 cups & saucers,是由以「美濃燒」聞名的日本岐阜縣的產業設計中心,以活化岐阜縣本地瓷器產業為目的,所發展出的計畫。由富田敏夫所提案主導,Oribe Design Center與12名代表日本的建築大師合作設計、生產杯與碟作品,這樣的跨界合作以刺激當地產業的計畫,在日本也是首次嘗試。
本書收錄12名建築師受邀為日本「美濃燒計畫」而各自構思系列杯碟之設計過程,包含青木淳、磯崎新、伊東豊雄、隈研吾、 妹島和世、高松伸、竹山聖、團紀彥、長谷川逸子、坂茂、葉祥榮、六角鬼丈等十二位當代頂級日本建築師作品,更輯錄這些建築師的設計理念、珍貴手稿及平面圖,並附錄建築師資歷簡介,帶領讀者優遊於建築VS產品設計的跨界舞台,體驗與眾不同的白瓷世界,更提供有志於設計領域的讀者,源源不絕的靈感。
摒除艱深的設計語彙,本書清爽淡雅的版面風格以建築師為單元,展示了當建築想像落實為產品設計,應如何在原始構思、基礎功能、形狀邏輯與設計理念各端點間擺盪取得平衡的完整過程;更讓讀者見識到這些建築大師如何以建築眼光,補捉日常生活的各種型態,在小小的器皿中展現極具空間感及凝聚力的各種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設計,建築師們親身參與實際生產、製作等各環節,如何兼顧理念與品質,並克服量產等技術性問題,成為他們建築設計生涯中,最精彩的挑戰。
※本書介紹的系列產品,都已正式量產銷售,明日博物館曾舉辦「12件當代藝術作品聯展」,也於MOTCASA設櫃陳列,產品訊息見諸於國內外設計雜誌的報導,可見力邀十二位頂尖建築師參與創作的美濃燒計畫,早已引發媒體強烈關注,除了成功將設計商品化行銷,也帶出了設計與時代及產業結合的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Rutles編輯部
岐阜縣產業設計中心CRIBE Design Center於2006 ~ 2007所進行的
「12位現代建築師所設計的12種樣式的杯&碟」的計畫。
★參與建築師:
青木淳
磯崎新
伊東豊雄
隈研吾
妹島和世
高松伸
竹山聖
團紀彥
長谷川逸子
坂茂
葉祥榮
六角鬼丈
★名人推薦
建築作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李清志 撰文導讀
★專業推薦:
實踐大學設計研究所所長 安郁倩
建築作家 李清志
台灣資深設計師 王行恭
學學文創志業 副董事長 詹偉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