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間逛書店時,隨手買了范毅舜的新書:《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初看,以為是介紹白冷外方傳道會在台東的工作,所以就買了。很快翻完,才發現全書重心並不在宣傳主打的前半部「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而在於後半部的「翼下之風」,在此作者記下與幾位外籍神父、修士來往的經驗,帶出自己的的信仰歷程,或說,與天主教的長期拔河。

作者是專業攝影人,書中收錄多幅他以「外國傳教士」主題而拍攝的作品,影像相當有力動人。書中透露他因自己的性傾向而和自小接受的天主教信仰有相當多的戰鬥。他寫下與幾位神父在信仰上的交流、對抗,以及他們在他生命中的意義。

前半部的描寫,看到的是天主教的正面形象:修道人的簡樸生活和無私奉獻。後半部的真情告白,才比較有血有肉,雖仍戴著特定面具,不過已經比單純感動的那一種好很多了。

這是很奇特的素材。我們常見的有關基督教或天主教信仰的書寫,內容常常大同小異,盡管有質疑有逃避,結局一定是回轉到教會的懷抱。但是這本書一方面讓我們看見修道人的美好奉獻精神、基督教信仰之美好,一方面又不斷以頑童姿態質疑教會的僵化、無力,對神父們既敬愛又忍不住嘲諷挑戰。作者誠實、任性的態度,反而比一般見證或護教的作品更為有力地表現出教會的神聖之愛。

我是天主教大學畢業的、對天主教文化有一些好奇與了解,以及某種親近感,所認識的神父修士修女,大大影響我對天主教的印象。當我讀到書中作者對天主教會的質疑、桀傲不馴的態度,可以想像會讓神父們多麼困擾,而他一再逼嚴肅的神父們表現出對他的感情,又是多麼具有挑戰性。在這過程中,他和所遇見的神父,大多真誠互相對待,彼此間既是戰鬥,又像愛的舞蹈,在這拉扯中可能互傷,但也應有所得。

總覺得他沒寫出的部分更加令人好奇。神父與信徒之間的感情面貌,似乎還有很多種面向可以去談。但,先這樣就夠了。

*******************************

回想起來,台東的瑞士神父,正是我對天主教產生好感的開端。

國中時第一次到關山長老教會,當時在那裡牧會的盧俊義牧師向我們介紹了瑞士神父,說他們如何過著簡樸的生活、全然奉獻自己的一切來服務台灣人。他又介紹了公東高工的木工科,如何在神父的領導下贏得大賽、揚名國際。

當時,我並沒有記住「白冷外方傳道會」這個名詞,連他當天所介紹的神父是哪一位也忘了,只記得「Swiss」的台語翻譯是「瑞西」(Sui-se)而非「瑞士」(Sui-su)。但是,台東的瑞士神父,卻在我心中形成一種特別的印象,推翻了原先新教的主日學教育中培養出來對天主教的惡感,對天主教修道制度產生孺慕之情,也對教會中常常使用的「獻身」一詞產生新的定義。外國神父們全然融入異鄉異文化社區、把陌生人當成家人一樣疼愛,這種愛的實踐,是非常動人的。

我沒有像作者一樣進入天主教文化、進行信仰拔河,但從天主教修道人身上,的確學到很多關於人性與神性的功課。某種程度,非常羨慕天主教有修道院制度和「出家」的傳統。但產生這種嚮往的同時,也會檢視這套制度對人性的束縛與扭曲。或許因為一直不願順服、不知為何需要順服,但又極羨慕有人能夠全然順服,所以閱讀本書頗有共鳴。

轉載自茄苳樹窠:http://blog.roodo.com/judie35/archives/736065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積木文化 的頭像
    積木文化

    積木文化‧發掘日常中渴望的美好與趣味cubepress.com.tw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