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佐光紀子   譯╱張秋明

untitled.bmp 
 
作完隔熱翻修後,我又把腦筋動到其他地方了。這一次是兒童房。這棟買來的成屋二樓,有建商設定是兒童房的兩個三坪大房間,和一個空間較大的主臥室,一共是三個房間。

起初那兩個房間我們依照建商的設定作為小孩房,大的房間則是我工作室。等到第三個小孩出生,老么也喊著「我要自己的房間」,情況便有了變化。

「媽媽可以到外面租工作室呀!」、「哥哥他們都有自己的房間,不公平!」最後我受不了孩子們的抱怨,只好讓出工作室,從此二樓的三個房間便成了孩子們的天下。

將工作室讓給大兒子、讓老么也能擁有自己的房間後,我才發現:房間愈大只會增加髒亂。不管有沒有收納空間,只要作母親的沒交代,孩子們就是不會收拾,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而且每個孩子的參考書、課外讀物都是放在自己房間的「黑洞」裡,作家長的根本鞭長莫及。「咦?這本字典,哥哥應該也有吧?」、「好像幾年前也買過同樣的書吧?」這些情形屢見不鮮。

於是趁著翻修的機會,我打算參考大學宿舍裡的共用讀書室,和嬸嬸家三個堂兄弟的房間設計,來營造孩子們的共有空間,定名為「讀書房」。

我將小孩子個別的臥室縮小到放得下一張床鋪,原則上就是給予他們最低限度的空間。然後打掉牆壁,變成一個大房間。書籍、字典、文具等都集中在這裡管理。還有一台小孩專用的電腦和印表機,讓他們三人共享。

當初只是為了改善孩子們物品管理和生活態度而設計的書房,結果因為拆掉牆壁,變得通風良好,夏天涼爽舒適。至於冬天,比起翻修前三個房間成天開著暖氣,現在則是節省了不少電費。

由於父母也可以自由進出書房,比較能關照到孩子的日常舉止。小孩子之間也會「你又開著暖爐不關!」、「該睡覺了!不要用了!」彼此相互監督,有助於暖氣的適當使用。

此外,由於見識過地板暖氣的好處,沒有預算概念的孩子們居然信口開河地提議:「二樓用暖爐很容易睡著,不如也裝地板暖氣吧!」。聽到他們這麼說,我心想:這一年來,孩子們確實看到了家裡的改變。生活不應該是永遠忍受住家現有的不變,而是要慢慢地加以改善才對。

不管是自己買的房子還是租來的,都應該盡可能動手將生活空間改善到最好。因為每天在那個房子裡生活、繼續繳房貸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呀。

如果無法忍受現況,那就一點一滴地進行改善,讓每天的生活愈來愈舒適。有這樣的想法應該不為過吧!

摘自 《住得好樂活》 積木文化 提供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8262

image.jpg 

向古早的生活智慧借鏡,以有限的預算,創造舒適空間,
自然的冬暖夏涼不需要耗費鉅資,大家都可以住得好樂活!

台灣因氣候地理因素,家家戶戶幾乎都住在水泥建成的樓房裡,冬冷夏熱,只能高度倚靠空調過日子。不過,你知道嗎?只要從一些簡單的原理和方法下手,就能緩解這些不舒適,過著節能又樂活的生活。

作者佐光紀子在本書中,與大家分享她改造居家環境的三項步驟。首先,仔細地觀察家裡的室內空間,讓「風的通道」暢通,靈活地運用自然的力量,就能逐漸地改造居家,變成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的居住空間。

再者,你可以用最低限度的預算購入材料,全家一起享受生活DIY的樂趣,夏日時以竹簾來遮陽,栽種植物盆栽、小樹叢,以回收用水潑灑地面,利用「氣化熱」的原理,夏天的悶熱馬上就可以改善許多。

預算充裕的話,更可以將業者加入,使住家的舒適性和功能性達到極致。像是從牆面或屋頂做好隔熱措施,冬天則做好居家的氣密性,讓熱空氣不致散失,馬上就可以看到效果喔!

做而言不如起而行,僅僅是小小的一步改造,將帶給生活一個全新的面貌與感受。有效利用古老智慧,將四季變化融入生活中,就能使身體減輕負擔,居家環境和家庭關係,甚至也能夠比翻修前更加開放、暢通!


作者簡介
佐光紀子(Noriko Sakou)
東京人。翻譯家、自然生活研究者。曾於紡織業和證券公司從事翻譯工作及企業動向調查,現為自由譯者。著有《70個自然生活的方式》、《育嬰生活的自然清潔法》、《能捨棄,家裡更乾淨!》、《好心情作家事秘訣》等書。譯有《小蘇打的自然生活》、《我們是自由的》等書。

因為翻譯洛根(Karen Logan)的《天使降臨在清潔的家中》(Clean House Clean Planet),而開始使用天然素材來簡單作家事。之後,更提倡適合日本風土生活的簡易安全清掃方式,出版了《自然洗衣》一書,一時蔚為社會話題。

佐光紀子為了全家每天都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於是嘗試改建家屋,希望可以達成冬暖夏涼的自然效果,最後,她將這段過程經歷的失敗及經驗,完整地記錄整理下來,集結成這本短文集。

佐光紀子公式網站「Katoko的自然生活」:http://www.katoko.com,是一個人使用天然材料輕鬆作家事的主題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