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0日
《如何成為頂尖設計師》,積木文化10月新書
轉載自free設'97:http://blog.roodo.com/97free/archives/2452289.html
台灣難得一見的世界十位知名設計師精彩專訪
*The Face雜誌美術總監Neville Brody/Tomato設計公司創辦人John Warwicker
*Lis 太空號電影特效.Lemon Jelly唱片設計 Natalie Hunter/Emigre雜誌創辦人Rudy VanderLans
*知名電音唱片設計Angela Lorenz /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教授.國際平面設計協會美國分部主席Alexander Gelman
*知名字體設計師 Andy Cruz/挪威Smalltown Supersound唱片設計 Kim Hiorthoy
*New Yorker雜誌插畫家Peter Stemmler/華納、環球、20世紀福斯電影海報設計Corey Holms
一本設計師寫給設計師的學習書。
你是否有設計工作上的困惑是無人可諮詢、解決的:
我是否適合從事設計工作?個人作品集該如何製作?怎樣才能設計出好作品?如何讓客戶接受我的設計……
現在你不必再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本書將提供世界知名設計師毫無保留的工作祕訣,讓你透過他們的經驗分享,輕鬆成為頂尖設計師。
〈作者簡介〉
Adrian Shaughnessy
英國資深設計人,現為「This is Real Art」視覺設計公司創意總監,曾創辦英國知名設計公司「Intro」,並擔任其創意總監長達十五年,二○○三年開始從事設計文章撰寫及美術指導和顧問的工作。其客戶包括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新力(SONY)、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企鵝圖書(Penguin Books)等。目前定期為Eye、Design Week和Creative Review等英國知名設計雜誌撰寫設計文章。此外,他共有三本關於唱片設計的著作:《案例:當代音樂平面設計》(Sampler: Contemporary Music Graphics)、《案例2:藝術、流行樂、與當代音樂平面設計》(Sampler 2: Art, Pop and Contemporary Music Graphics)、《案例3:鮮明的唱片封面藝術》(Sampler 3: Radical Album Cover Art)。
------------------------------
推薦序
當我們開始想成為一個設計師。
書籍.唱片資深設計師 聶永真╱文
很久以前還在讀高中,我常把放在的CD裡的回函認真填寫然後寄回唱片公司,接下來最期待的就是收到他們不定期回寄的刊物,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台灣滾石唱片自己發行贈送的滾石雜誌,那時買唱片的動機,除了「歌手與音樂內容」這個基本的產品外,每一張唱片裡用來包裝歌手專輯概念的好文案還有很新的平面設計(對當時來說),往往最另具精神填充的附加價值,而滾石雜誌的內容也正是如此。那時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唱片設計是李明道先生(Akibo Studio)與日光王子工作室(王智弘v.s蕭青陽),翻開滾石雜誌或當期唱片(大概就是周華健「風雨無阻」、鄺美雲「容易受傷的女人」、王靖雯「迷」、「天空」之類的那段時間)可以概略窺見那時台灣較為流行的設計面貌:那時很流行比例拉長或壓扁的特黑體字、Photoshop才出到3.0、手寫POP跟變體字大肆被學藝股長愛用(泡沫紅茶店跟中國風題字抱枕多到吐)、勘亭流體被發明、名設計公司的作品清一色是中國文化風格類的海報、唱片印刷也都還沒有流行水性光……。
有一天看到滾石雜誌內頁有一則徵唱片公司內部美術設計人才的廣告─文案寫的超級動人但內容是什麼我忘了,我那時雖不是設計科系也不會相關軟體但熱愛做夢,想到自己若可以以高中生身分劃時代地靠著才華勇奪這個聽起來超吸引人的職業一定很驕傲,於是拿起稿紙用簽字筆模仿勘亭流體一格一格地「畫」了約兩百多個字的唬爛簡介寄回唱片公司,內容大概是我對唱片企劃跟設計很有概念超適合等等的(我那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企劃),結果當然是被很禮貌地回信,告訴我我的資料已被存入資料庫,我還很單純地高興至少有被存入資料庫證明自己也算厲害,眼冒金星並且忘了檢查那封回函只是一張影印紙。
繼續升學讀書的我並沒有因為當時自己的蠢勁而後悔,只是覺得是個很好玩的回憶,這種事我最厲害了,所以也一直繼續找機會發信推銷自己直到畢業。我記得重考大學那年暑假(1997),我記憶最深刻的不是令大家擔憂的「一九九五閏八月」那本書的恐怖內容,而是封面書名白色字做灰色外光暈的特效處理─從那一年流行到現在都還有人在用(呃,不要再用了……);我還記得我大一接到一本書的封面設計,逼我第一次硬著頭皮打開Photoshop邊試邊做,我的300dpi因為設成pixel/cm導致電腦當機,最後封面好像也從來沒在書店出現過;也清楚記得大三、大四的時候,已經在很多很棒的唱片設計裡看到這些人的名字:王志伯、許品詩、9d visual、吳建羲……,那時唱片設計的標準字已經被做的很棒,我也好希望架上有一兩張是自己作品。所以當然很多唱片公司的公用e-mail信箱應該都曾收過我的自薦信跟放作品的網址─呃,雖然一直都沒有人理我。後來我真的受不了自己其實還蠻厲害的卻又太少人看見了,乾脆計畫找出版社出書(兼畢業製作)作為作品集,反正現在這個時代任何三腳貓都可以出版作品,拼一拼有可能是值得的。
人在充滿衝勁的當下似乎是看不見阻礙的,總是相信此時此刻就是該換自己上陣的年代,雖是漫無目的的莽撞但方向卻很清楚。
我相信會讓自己「繼續」往平面設計領域走的人,心裡總放著一個形狀的粗捏,幻想著任一筆在架上具有「討論性」跟「話題性」的作品,輪到有一天終於是出自自己的手(或腦),希望是因為自己的存在讓這個領域看起來更好看、更新一點點。
因為出版的作品能見度大增、目標群準確(創作內容圍繞在當時的流行文化),於是我開始接到了一些很重要的電話跟e-mail、人生中的第一張唱片設計、第一份文案專欄、第一本真的有出版上架的書籍封面設計……,案量漸漸變多的同時,才發現自己就這樣變成了一個free lancer,在板橋一個月五千元的小雅房裡。那時的pay都還不算多,同時有一半的時間落在研究所的課程上,生活中充滿了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性(很多是因為經濟狀況長久性的考量):這個case做完了,那下個case呢?或者我一個月要接幾個案子才能養活自己?我也開始清楚的體會到自己站上的是一個「新人」的位置,新人總是需要口碑、新人總是需要時間、新人總是需要更多案源……、或者可供週轉的金錢額度(很多客戶的票期通常都是兩個月左右或更久!),抱著大不了就去外面公司上班的最後備案,還好有不少的好人客戶讓我願意試一試下一個案子,就算自己不喜歡的案子也都通通答應接下,總算撐了過來(後來也辦了休學,這是我的選擇─我想要搶住機會),原來這就是free lancer的生活啊:床就在電腦旁邊、穿內褲做稿子也沒人管、印刷檔案出問題被無情幹礁、一邊跟情人吵架摔東西一邊又要在電話裡跟客戶心平氣和裝沒事、洗完澡趕稿、睡過頭趕稿、吃完飯繼續趕稿……,然後永遠都不怕被fire掉。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三年,金錢狀況有了改善(週轉變得較為充裕)也換了好幾次工作地點,直到近年希望有更方便往來的工作環境(當然還有報稅問題),終於也才尋覓了新地點而成立工作室(當我開出了第一張發票的時候,簡直喜極而泣)。
英雄式地孤獨會挺刺人的
看起來好像挺順利,但我相信每個經歷過free lancer的人,總還是會有心力狀態極其疲累的時候,一種憂鬱的大爆炸。偶爾非常羨慕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以過正常上下班的生活、回家洗澡吃飯看電視、敷臉上網然後睡覺早起身體好。一開始的決定總影響到以後要走的路,設計師最常被問到的話是:「你要這樣每天很消耗地做設計做一輩子嗎?」我很想否認但又找不到理由,我想一直做跟它有關的東西更熱愛挑戰,這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但不希望因為太累或把自己的腦袋做爛了而毀滅了對這個行業的熱情。所以,當一個有天分、作品具有獨特風格的設計師,發現愈來愈多客戶找上門開啟合作關係,到成為一個真正學會適可而止(拒絕通吃,以質取勝)又快樂工作的接案人,是需要時間跟身心的變化來提醒的,當你太熱愛你的工作而成為它的奴隸的時候,你失去的會愈來愈多,甚至忘記你曾經是因為哪些最原始的感動而選了一條衷於自己的路,你該熱愛的永遠都應該是自己獨特的設計作品以及它所為你帶來的不錯回饋(不低的pay、人們的喜歡與注意、廣泛的討論),而不是超乎自己的力量不停地工作與瘋狂搶錢這件事。
這樣講一副很有經驗的樣子,其實我卻一直是個生手,我是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個free lancer才開始學做free lancer的(其實也沒人可學,硬著頭皮做下去就是了,而且free lancer聽起來還蠻好聽的);開始做了唱片跟書,才開始認真地認識紙張跟印刷,在這之前我都假裝自己很懂;開始成立了工作室,才開始面對工作室可能遇到的煩瑣與棘手問題,很多甚至都跟設計無關。如果有百分比,我想我們在學校可能只學到了前面的百分之五十,接著百分之五十的現實,從你畢業後的第一份案子,或者很不誇張地可以從這本書開始。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除了在一個小房間裡不斷地完成很棒的設計作品之外,竟然還有一大半的時間要作一些例如不停地深呼吸接電話、做決定、面對偶爾的被打槍、頻繁開會、增添設備、繳錢、保持高度EQ、開發票及硬體修繕之類的事,不過Thanks God!如果沒有這些經過,我不會覺得自己比他人強。另外也不會懊惱這本書的內容被寫出來前,我恐怕70%都已經先經歷過了。對現在線上的設計師或工作室而言,我想本書貼切的程度幾乎已經算是超級對號入座,儘管作者不是台灣人─,當然這會是最棒的優點之一,它被寫出了比較國際取向的獨立設計工作發展特質。
然後……假設你的作品一直很好、狀況愈來愈棒、而企圖心也愈來愈強,最重要的一件事仍是:
不要忘記你一開始是因為什麼樣的美好挑釁,讓自己選擇成為一個設計師。可能是一個喜歡的人、一紙塗鴉、一包菸盒、一個網站、一張唱片封面或一支鉛筆……或者真的是自己天份無法擋就是這塊料……,
當你有一天「很成功地」忙到快要失去自己的時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