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27, 2008 
Tags: Pei-Zhu, 數字北京, 朱錇, 朱锫

2006年, 建築師朱錇受邀為古根漢美術館設計在阿布達比的藝術館, 他和Zaha Hadid、Jean Nouvel、安藤忠雄等等國際大師同台競技。獲得這項計劃的邀約, 不但是個人無尚榮耀, 更為中國建築師在國際建築界站穩一席之地。

中國在文明古國的歷史光環下, 每每站上國際舞台, 設計師總不免想在創作中表現出中國傳統風格, 以彰顯令人自豪及驕傲的文化基因。

朱錇在其作品中跳脫這道民族情感思維可能造成的創作侷限, 從未來感元素中展現現代建築的魅力, 也許正是不刻意結合中國傳統建築, 大膽與眾不同, 在所有設計中脫穎而出。
 
朱錇的「數字北京」與鳥巢、水立方三強鼎立, 當然受到中國建築師保障名額的質疑。但是, 我總認為最後要以成品精彩度論英雄。作為奧運公園中的一員, 「數字北京」倒像公共藝術品多於建築大廈了。

目前, 朱錇建築事務所著手進行中的案子有:古根漢阿布達比藝術館、上海世博會西門子館、北京古根漢美術館等… 提及北京古根漢的成案與否, 朱錇用了台中古根漢的例子, 說明對於國外美術館進入華人城市樂觀其成卻不具十足把握的態度。令我不禁感嘆:台中, 錯失古根漢!真是世界少有的愚蠢政府行為… 唉…

朱錇
個人檔案
朱锫建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清華大學建築學碩士畢業,任教清華大學建築學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UC, Berkeley)獲建築與城市設計碩士學位、歐洲旅行獎學金

應邀參加眾多國際性重要藝術與建築展
在清華大學、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UC, Berkeley)等積極從事教學活動
學術雜誌《世界建築》、《中國建築年鑒》及《建築業導報》編委

展覽
2003
法國蓬皮杜中國藝術展  (巴黎)
2004
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8人展  (北京)
“內化城市” 中國青年建築師6人展 (廣州)
中國首屆建築藝術雙年展  (北京)
2005
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06 U空間藝術展  (北京)
2006
荷蘭中國當代建築展 (鹿特丹)
2nd 中國建築藝術雙年展 (北京)
2007
1st 卡那裏建築藝術雙年展  (西班牙)

獲獎
1989  聯合國教科文(UNESCO)及國際建協(UIA)共同頒發“特別獎”
1998  美國加州建築師協會  居住建築獎
2003  中國建築藝術獎
2004  十位具有影響力青年建築師獎
2005  WA中國建築獎
2006  美國建築實錄雜誌  中國建築獎
2007  美國建築實錄雜誌  設計先鋒獎

參考資料:
Archifield.net [阿奇菲爾德]: [演講]2008 紐約家具設計中心 第四屆藝術季設計師之月
Studio Pei-Zhu 朱錇建築事務所:www.studiopeizhu.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數字北京」 朱锫 紅上國際
中國時報藝文 吳垠慧/專訪  (20080522)

2527562840_e20d430ae0.jpg 
▲大陸建築師朱锫(數字北京的建築師)來台接受本報專訪 。(林勝發攝)  

中國建築師朱锫近來國際知名度扶搖直上,現年四十五歲的他,二○○六年受邀為古根漢美術館設計在阿布達比的藝術館,和哈迪(Zaha Hadid)、努韋勒(Jean Nouvel)、安藤忠雄和等國際大師同台競技。二○○七年又成為「數字北京」設計者,一下子成為國際建築界討論的話題。

現在的中國建築師喜歡將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帶入當代設計,朱锫對此卻持保留態度。他認為:「現代人要打造的是現代的文明。不管是中國或西方建築師對中國建築的看法,很容易落入傳統的中國性當中。我認為,當代建築要能反映現實,並且展現對未來的渴望。」

展現未來渴望 不是「反傳統」
不過,他強調自己不是「反傳統」。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對北京蘊含的歷史與記憶感受深刻:「我很喜歡傳統的建築和事物,但是我們畢竟無法回到過去,當代人也沒有能力再超越傳統。」

他說,「我們可以將中國哲學融入在很未來感的當代設計裡,即使看不見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也能彰顯中國人的性格。」

去年竣工的「數字北京」位於鳥巢(北京國家體育場)、水立方(北京國家游泳中心)的西北側,是北京奧運控制中心。外觀鉛灰色,沒有窗子,整個建築像電腦內部的電路板。「我想揭示在訊息時代,人們的生活和城市因為電腦而產生巨大的改變。」

「數字北京」和鳥巢、水立方三者鼎立,不免被拿來比較,外界褒貶不一。德國媒體曾批判這是「中國新民族主義的象徵」,也有人質疑他的入選是政府特意安插的。

面對外界的批評,朱锫相當從容:「我表達的是中國當代社會的狀態。過去十年,中國境內大量新建築產生,品質多半粗糙,數字北京也被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我們採取最容易操作的方式,一般的施工隊就可完成,不像中央電視台、鳥巢,必須尋求特殊系統團隊的支援。」

古根漢阿布達比藝術館 他參與
在他眼裡,鳥巢和水立方的設計既具裝飾性又斯文,「我和他們不同,數字北京呈現的是原始、野性風格」。而備受關注的古根漢阿布達比藝術館設計案,預估二○一六年完成。古根漢美術館共委託十一位建築師,為他們在阿布達比的藝文特區興建展館,朱锫是唯一的中國建築師。

他提出「漂浮空間」概念,整棟建築沒有柱子,全靠三角形的面構成特殊的支撐方式。遠望屋頂宛如漂浮一般,人們可以走上屋頂,鳥瞰海景。「雖然這是一棟感覺很『未來』的建築,但骨子裡反映的是當地的氣候、地理等特色。」

除了古根漢阿布達比藝術館,朱锫還有上海世博會西門子館、北京古根漢美術館等設計案在進行。不過,古根漢是否真能在北京成功落地?他也沒把握。他說,「外國美術館進入中國本來難度就很高,先前就有了台中這個例子。」

不自限 他跨界尋找可能性
中國建築師朱锫不但負責許多國際知名的建築案,也與中國當代藝術界人士交往頗深,中國當紅的藝術家蔡國強、岳敏君等人的工作室,都委託他設計。

朱锫出身清華大學建築學碩士,在清大建築學院任教多年之後赴美加州伯克萊大學進修。在國外建築事務所發展一帆風順,決定回到中國闖蕩。不過,他說,「小時候我的夢想是想當一名畫家,當時認為藝術家就是畫家,沒想過藝術還有其他不同的方式。」「中學的時候,是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對一個正要起步的國家來說,科技是人們最崇拜的事物,是我們這一代的觀念,而能將藝術科技結合的,就是建築了。」他說。

也因對藝術、設計有濃厚的興趣,朱锫與當代藝術界、設計界人士交往甚多,蔡國強北京工作室的改造、岳敏君計畫在四川都江堰近郊的青城山成立「岳敏君美術館」等,都委託他設計。

「我認為當代建築應該在跨界中尋求可能性,跨界合作就是我們事務所做事的基本方式。」他表示,像是「數字北京」、阿布達比藝術館等設計案,都是他和合夥人吳桐激盪的結果,而吳桐就是主修藝術和設計。或許正因如此,當蔡國強看了「數字北京」之後的評語是:「不建築,但很具藝術裝置的特性。」

朱锫應邀來台,今、明兩天分別在紐約家具設計中心的台北館與台中館舉辦兩場「建築與美學」座談會,暢談他對中國當代建築的思考。


延伸閱讀:《北京新建築》,積木文化出版,林美慧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9670
建築師、評論家:阮慶岳,張基義,王增榮,王俊雄、黃聲遠、邱文傑、洪蒼蔚、陸希傑、劉國滄……聯合推薦!

因應北京2008的奧運熱潮,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湧入北京觀光朝聖,北京政府早從申奧成功那一刻就陸續為能打造出站上國際舞台的經典建築,延攬世界各地頂尖的建築師公開競圖,在幾年間以大刀闊斧的決心、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日夜趕工,興建各式奧運場地及公共建築,讓這個六朝傳統的東方古都,一時間成了急速蛻變、超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從定案到設計模型曝光到施建到完工,這些造型新穎的前衛建築,狂熱引發世界各地的記者爭相報導,也沸沸揚揚在網路論壇發酵、發燒。這些與中國傳統建築截然不同的新地景,除了宣示中國大陸創新求變、展現雄厚國力的企圖,更肩負著融合中國傳統精神文化意醞的使命,藉著2008的奧運盛會,將成為引領全球的視覺焦點。

本書以專業撰文佐以實景拍攝的精彩照片,為讀者介紹到北京不可不看的指標性建築,包括耳熟能詳的「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建築群;滋養著大陸當代藝術市場、吸引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畫廊工作室進駐的聯合國型藝術聚落——「798藝術園區」及「草場地」;耗資千億、普立茲建築大師設計的「北京國際機場」;荷蘭怪卡建築師庫哈斯打造的「中央電視台CCTV」;當然還有商機無限、最紅火SOHO&SHOPPING天堂的「北京建外SOHO」,以及早成為中國最亮眼的六星級豪華旅店——「長城腳下的公社」。

此外,本書收錄北京當代重要評論家的專文,深入探討二十世紀以來北京建築的傳統與蛻變、面對國際建築同台競技的強大壓力與階段建築的轉捩點,以及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建築事務所」訪談,讓讀者對北京當代建築有全盤而通透的理解,也讓本書有別於雜誌報導的扁平導介,更具深度和視野。本書書末附錄建築地圖及詳細交通資訊,供自助背包客按圖索驥,讓你熟門熟路認識北京新建築。

作者簡介

林美慧

東海中文系畢,曾任傢飾雜誌執行編輯、EGG雜誌執行主編、蛋報總編輯、EGGroup執行經理。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2007、2008台灣設計師週文宣統籌,仍優遊於建築、設計的領域不可自拔。

1975年出生的林美慧熱愛創作。於傢飾雜誌工作期間,因採訪工作結識了台灣不少知名的建築師,並與之建立深厚友誼。2001年9月,在建築師洪蒼蔚的邀約下共同創立EGG雜誌,開創了以建築/設計/時尚等概念融合的新方向,更以創新的美學風格得到金鼎獎、金蝶獎等獎項的肯定。長年的工作經驗,讓她對台灣建築界有更紮根的了解,而EGG雜誌廣大的設計面向,也令國內讀者開闊了視野。至今是自由文字工作者,並參與2007、2008台灣設計師週籌畫,負責文宣統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積木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